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《大魏读书人》 第一百七十二章:拒降!坑杀降军十七万!天下惧惊!
大魏宫廷。



文华殿内。



当捷报出现,一时之间,整个文华殿都安静下来了。



没有人会想到,信武侯昨天到的,今天就把蕃国打没了。



数十个武官还在跟文官争吵,需要花费多长时间才能将蕃国打下。



武官认为,一鼓作气,三天内能攻下蕃国。



而文官认为,守城之战,极为难打,再者其余异族国也不蠢,若看到蕃国难打,自然会给予援助。



所以两者争的不可开交。



大致意思就是,一方认为需要打持久战,后勤之事必须要做好,慢慢鏖战。



一方认为,只需猛攻,借助士气,一鼓作气,冲烂蕃国。



可没想到的是,卯时五刻。



传来捷报。



蕃国投降了。



人们惊愕,这投降的也太快了吧?



打乱了所有人的作战思路和节奏啊。



军机情报送到许清宵手中,当下百官围了过来,争先恐后想要看一看信武侯怎么说的。



蕃国怎么突然投降。



信中,信武侯将战争过程一笔带过,带过兵打过仗,也的确不需要依靠这个来给自己添加功绩。



信中内容,主要详细写了蕃国为何投降的原因。



其一,蕃国主力军一直不显,让其他异族国卖命。



其二,大魏军士气高昂,不畏死战,杀出气势。



其三,蕃国国君想以异族国资源来换取议和。



这是信武侯主要提到的三件事情,需要许清宵好好判断了。



将军机情报交给安国公等人,许清宵闭上眼睛。



蕃国投降的太快了。



的的确确,打乱了自己的计划啊。



因为眼下,大魏要面临一个选择。



受降。



还是不受降。



这个选择,影响很大。



本来按照许清宵的意思,蕃国死战到底,但大魏三十万军队,再付出鲜血的代价,自然而然要杀鸡儆猴。



以杀止杀。



可现在,蕃国投降,一时之间反倒是让自己犹豫起来了。



正常来说,敌国投降是一件好事,接纳投降,再惩罚一些东西,索要一些好处,差不多就行了。



可眼下的性质不一样,大魏面临的不是一个蕃国,而是一百多个国家。



若接受投降,会导致这些国家下意识认为,打输了可以投降。



这样的话,即便是赢了又能如何?还是没有给这些异族一个惨痛的教训啊。



下次如果遇到机会,人家照样出来蹦跶,好了伤疤忘了疼。



许清宵想要做的,是让这条伤疤好不了。



可若是不接受投降,有两个点极其麻烦,其一,大魏文宫想来会大做文章,不受降不是一件好事,属于单纯的屠戮,其二,引起其他异族国拼死抵抗,反正投降你也要杀我们,那索性就杀到底。



当然也不是没有好处,好处就是,大魏之威望,将抵达巅峰,民意将会无穷无尽,大魏子民将会有空前绝后的自信。



有利于北伐,有利于国家发展。



只是这样会影响全面战局。



许清宵深吸一口气,他在沉思。



而此时,安国公和六部等人皆然发现许清宵的神色并没有那种喜悦,而是显得沉思。



身为大魏权臣,岂能不知许清宵沉思什么。



不过众人没有走来,而是由陈正儒开口道。



“蕃国投降,我等是受还是不受?”



陈正儒出声,问出了这个众人可能都不想回答的问题。



投降肯定是好事啊,但问题是这不是开疆扩土的战争,而是内战,这种投降的意义不大。



“战死两万人,何来受降之说?这是第一战,没有道理受降。”



兵部尚书周严的声音响起,他反对受降,第一战付出了两万人的生命,现在你跟我说受降?这可能吗?根本就不可能啊。



随着他的声音响起,其余人的声音也跟着响起了。



“没错,坚决不受降。”



“他娘的,两万人啊,两万条生命啊,现在跟我说投降?早干嘛去了?”



“就是,不受降。”



这是武官们集体的反应,打没了两万人,现在跟我说投降?



这可是实打实两万条生命啊。



不可能受降的。



可文臣们的声音也跟着响起了。



“要受降,否则的话,不为仁道,再者若不受降,往后的仗怎么打?若能受降,他们还有侥幸心理,我等也可以减少伤亡。”



“诸位,我知道死了两万战士,我等都心痛,可受降是为保护更多将士们的生命,倘若不受降,接下来数百国死战到底,对我等来说,影响更大。”



“受降!必须要受降,这不过是第一战,打出国威即可。”



文臣们纷纷开口,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,现在只是第一场仗,后面还有,若是不受降的话,后面死的人更多。



也就在此时,陈正儒的声音响起,他看向许清宵道。



“许大人,此番若不受降的话,只怕对整体战局不利,再者也会惹来一些争议,最主要的还是,国内能不能安定下来?”



陈正儒也很直接,他态度非常坚定,三个问题,许清宵必须要考虑。



不受降,后面的仗肯定是死战,反正受降也是死,不受降也是死,为什么不拼一拼?



天大的争议,投降了你不接受,到时候文宫的人可不会闲着,他们本来就是儒家之人,主张仁爱,也想要搞事,但凡许清宵敢不受降,肯定是铺天盖地的谩骂。



以上两个问题如果都不管的话,那么第三个问题就必须要严肃对待。



藩王之乱。



现在藩王们只怕已经笑开花了,若是大魏敢全面战争,或者是一场仗打了几个月都没有结果,他们必然会揭竿而起。



这三个问题,许清宵如果能解决,那么可以不受降,如果不能解决的话,就必须要受降。



两帮人争吵在一起,各自都有自己的道理。



大殿内。



许清宵闭上了眼睛,他也在沉思这个问题。



但过了一刻钟后。



许清宵伸出手来,顿时大殿安静下来了。



所有人都看向许清宵,想听一听许清宵的意见。



“诸位。”



“战报上只是说了蕃国受降。”



“但由始至终,本官都没有收到蕃国投降昭书。”



“再者两万人的命,打开了蕃国城门。”



“我想受降与不受降,不是由许某决定,而是由这三十万大军决定。”



许清宵将话说到这里,其意思就很简单了。



受降?还是不受降?他说了不算,满朝文武说了也不算。



这个问题,交给三十万大军来解决。



他们说受,那就受,他们说不接受,那就不接受。



但大概率来说,基本上是不会受降的,自己的战友,自己的兄弟,死在了战场上,这是天大的仇,怎可能放过这群人呢?



“守仁,不可啊!”



“若让将士们选择,这不利于正常战局,打仗就是要流血,打仗就是要有牺牲的。”



陈正儒第一时间开口,他还是劝阻许清宵,接受受降。



“许大人,丞相所言没错,这后面还有太多的敌人了,若不受降,对我等来说,弊大于利啊。”



李彦龙也跟着开口,支持陈正儒。



“不受降,违背仁义,也会受到抨击,许大人,这件事情你必须要考虑清楚,不要意气用事。”



王新志也跟着开口,他是礼部尚书,更加知道这种行为代表着什么。



而这一刻,武官们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。



他们肯定是不愿意受降的,可问题是,抉择者不是他们,如果是他们的话,早就杀降了。



可他们不开口,也是不希望左右许清宵的想法,因为不受降的确不太好,影响很大。



“传吾之令。”



“蕃国受降之事,由三十万大军自行抉择。”



许清宵没有听从陈正儒之言。



他将这个决定交给三十万大军,是杀是降,由他们抉择,所有的责任,由他许清宵一人承受。



话音落下。



陈正儒还想要说什么,可却被顾言拉住了。



因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使,是许清宵,而不是他陈正儒。



“唉。”



陈正儒叹了口气,既已做了决定,那他的确没有什么好说的了。



下一刻,许清宵走去书房,写下情报战机,交给信使,而后者接过许清宵的军机情报,却突然神色一变,只是很快他面无表情,直接反身,马不停蹄地朝着蕃国赶去。



又是两千里的飞驰。



军机情报,容不得玩笑。



两个时辰后。



蕃国国都。



信使极度疲倦,但依旧用最快的速度走进蕃国王宫内。



此时,蕃国王宫内,满朝文武皆然有些不知所措,而蕃国国君反倒是心态放平。



甚至还偷偷令人将一些物资藏好来,毕竟他知道大魏是一定会受降的,唯一的要求就是将物资送给大魏罢了。



诸国送来的物资,他可以给,但自己家的物资,他还是舍不得。



同时他也偷偷让宰相做了一件事情,联系好人,偷偷溜出去,走密道之类,去请求援助,当然这个请求援助,来不来是一回事,最主要的是,不能得罪诸国啊。



蕃国国君纯粹就是墙头草,谁有好处跟着谁,反正自己不吃亏就好。



“两千里加急情报!”



“请信武侯一阅。”



信使跌跌撞撞地来到信武侯面前,大口大口呼吸,但双手依旧端着信封,让信武侯观看。



这一刻,王座上的信武侯起身,直接将信封打开。



只是一眼,信武侯便直接焚了情报,面容和眼神没有任何一点变化。



许清宵给予的信息只有一句话。



【未获蕃国投降昭文,受不与不受,由三十万将领自行抉择】



这一刻,满朝文武都有些好奇了,看向信武侯,眼神之中充满着疑惑。



至于蕃国国君则不以为然,甚至还满脸谄媚地看着信武侯道。



“信武侯大人,敢问朝廷是怎么说的?”



他还有脸询问大魏是如何抉择的,丝毫没有察觉危机。



信武侯没有回答,而是有些纠结,许清宵将这个抉择交给三十万大军,信武侯佩服。



因为他都已经做好受降的准备了,身为王侯,他岂能不知道不受降的影响?



但他心里也气,三十万大军,死了两万,才攻下这座城,这还是偷袭,如果不是偷袭的话,只怕至少要死五万人以上。



打到一半,按理说就应该一路屠杀过去,却没想到的是,这个蕃国国君,如此胆小,直接投降。



让他实在是憋的难受啊。



别说自己了,三十万大军都难受的很,两万战友永远死在了这里,其中还不包括亲兄弟的那种。



自己的哥哥,或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(1/3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