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《大魏读书人》 第一百七十四章:镇压文宫!读书人慌了,陈正儒,杀儒之心!
,十二附属国弹劾许守仁,这是何等耻辱?”



“先不论许大人做错了什么,就光说他区区附属国,凭什么弹劾我大魏臣子?我大魏内政,轮得到这帮异族插手吗?”



“可大魏是什么?是仁义之国,上国之上,大魏没有派兵,也没有镇压,而是警告十二异族国,让他们派使者进京请罪。”



“他们听了吗?他们不听!”



“而后联合百国施压,狼子野心,路人皆知,弹劾许大人是假意,其真意是什么?无非就是想要脱离大魏,投靠他国。”



“朝廷不答应,他们继续施压,许大人连写三封圣旨,给予百国三次机会,但换来的是什么?是异族的耻笑。”



“你们看看这大魏文报写了什么,异族笑我大魏无能,笑我大魏无种,他们将我等的仁义,当做软弱,当做怯懦,当做害怕。”



“老夫问一问大家,异族如此辱骂,骑在我们大魏脸上,此事我等能忍吗?”



夫子说话慷慨激昂,他握紧文报,声音颤抖,询问在场所有百姓。



“不能!”



“忍他娘的腿。”



“忍个毛,一群狗杂种。”



百姓们大声回应,数日前的事情,他们历历在目,三道圣旨警告,换来的不是道歉,而是讥讽,是嘲笑,这口气憋在大魏百姓心中。



那段时间,大魏百姓聚在一起,就是一起大骂朝廷无能,大骂兵家孬种。



他们历历在目,可没有忘记。



得到百姓的回复后,这夫子声音更加激昂了。



“我等忍不了,朝廷也忍不了,许大人一统六部百官,集结三大军,兵分三路。”



“信武侯只用一天时间,来到蕃国,夜袭城门。”



“两个时辰,死了两万人,蕃国国君还做着春秋大梦,想着投降就没事。”



“两万将士的命,谁来补偿?”



“大魏之伤,又有谁来弥补?”



“如若大魏受降,那老夫问一句,是不是说,往后不管死多少人,只要他们愿意投降,我们就只能接受?”



“就算百国投降了,平定祸乱,老夫问一问,难道他们下次就不会继续找我大魏麻烦?”



“对于这群豺狼,我等只能战!”



“而且是死战。”



“十七万降兵,杀的好!杀的妙!不杀,何以展现我大魏国威!”



“诸位!”



“大魏自北伐后,真正的大变来了,许大人已经在文报上写的清清楚楚了。”



“从现在开始,我等应当无条件支持大魏朝廷,不要听信任何非朝廷之言,不要传播任何有害于大魏之谣言。”



“大魏若是亡了,我等也别想苟且偷生,大魏的女子,将会沦为异族的奴隶,我等也会死在异族刀下。”



“此时,大魏的军队,在前方厮杀,而我等应当镇守大魏,不要出现内乱,谁要是搞内乱,谁就是奸细,谁就是罪人。”



“莫让靖城耻再显,也莫让大魏再遭受百年之痛。”



“犯我大魏,虽远必诛。”



“各位,明白了吗?”



夫子声嘶力竭,他鼓舞着百姓,因为他真正看懂了大魏文报的内容,知道大魏现在最需要什么,也知道许清宵到底想要表达什么。



信念统一。



大魏的信念,必须要在这一刻统一。



因为大魏无路可退。



民间百姓,一定要无条件相信朝廷,无条件相信许清宵,不能让任何人,制造内乱,影响战局。



夫子之言,发自肺腑,声嘶力竭,引来百姓之共鸣,引来百姓之认同。



“夫子,我们明白了。”



“行,从现在开始,我无条件相信朝廷,他娘的,谁要是敢说一句许大人不好,谁要是敢说一句朝廷的不是,老子直接砍了他。”



“说的没错,咱们大魏的将士,正在外面镇乱,我们绝对不能拖后腿,不能制造内乱,不然的话,内忧外患,迟早要打败仗。”



“犯我大魏,虽远必诛。”



“犯我大魏,虽远必诛。”



四五百名百姓们大声吼道,他们的信念,在这一刻,达到了巅峰。



同样的事情,在南豫府各地出现。



有人在天桥地下鼓舞士气,有人在各大酒楼鼓舞,有人甚至直接在路边,一人传十人,十人传百人。



听懂了的,相互传递。



没听懂的,也知道一件事情。



不要制造内乱,相信许清宵,相信朝廷。



大魏文报,在这一刻,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威力。



府君宅。



南豫府府君李广新,看着手中的大魏文报,长长吐出一口气。



“守仁!”



“大魏注定要因你而繁荣啊。”



他望着文报,听着城内那一道道的民意之声。



百姓对许清宵的信任,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度。



这是古今往来,没有一个臣子能做到的。



许清宵,当真是万古大才。



京都之中。



百姓们也议论纷纷,本身京都百姓对许清宵就是无比信任,而随着文报的出现,百姓们对许清宵更加相信了。



只是很快,矛头顿时指向了大魏文宫。



大魏儒报的内容,还历历在目,弹劾许清宵各种不好,大家还没有忘记。



如今将两份报纸摆在一起,一时之间,百姓们即便是再蠢,也不可能蠢到这个地步。



“各位,这大魏文宫,当真不是东西,这个张宁真是坏到骨子里去了。”



“他写文章,骂许大人杀降,对外敌如此假惺惺的,我想问大家一句,大魏儒报上,写了一句咱们战死的将士吗?”



“我们战死了两万三千人啊,我外甥死在了战场上啊,他一句不提,反而可怜外敌,这他娘的还是人吗?自己人死了,他不可怜,外敌死了,他鬼哭狼嚎,各种弹劾,这群畜生东西,各位,有胆子的跟我去文宫,老子今天命不要了,都要把这个张宁打一顿。”



街道当中,一个中年男子目呲欲裂,眼睛血红无比道。



他是真的气,他的外甥已经死在了战场上,是另外一个同乡人传来的消息。



今天这才收到的,他还没有告诉自己妹妹,他不敢说,一旦说了,自己妹妹可能扛不住丧子之痛啊。



他恨死了这帮异族,恨不得自己上战场,把所有异族全部杀死,如今看完大魏文报,他心中畅快无比,对许清宵也无比尊重和敬佩。



然而听到大魏宫廷外那帮儒生鬼叫连天,又想到大魏儒报写的内容,替十七万敌国降军打抱不平,还弹劾自己国家的官员。



这如何不让他火冒三丈?不,是如何让他不气急败坏。



自己人死了,不说?



敌人死了,你鬼哭狼嚎的。



你还是不是人?还是不是大魏儒生啊?



故此,他带着家里七八个壮丁,在街道上大声吼道。



一时之间,街道当中,有不少人被这番话点醒了。



一开始,大魏儒报的出现,的确让他们觉得有些不应该,杀了十七万降军,有些不人道。



可随着大魏文报的出现,再加上此人这番话,众人这才逐渐醒悟过来。



是啊,两万三千将士死于攻城,你只字不提,敌军杀了人后就投降,许清宵下令杀降十七万,你鬼叫连天。



你他娘的是汉奸吧?



这下子,不少人怒了。



“我跟你去。”



“老张,我也跟你去,他娘的,这帮文宫读书人,真他娘的没有一点良心。”



“这帮畜生东西,敢情死的不是他们兄弟?咱大魏两万多条年轻生命死了,一句话不说,一个屁都不放,杀了十七万畜生,居然为他们打抱不平?这书读到他娘肚子里去了?”



“走走走,废话什么,去大魏文宫。”



“你们去大魏文宫,我找点人来,去大魏宫廷外。”



“这帮人哪里是读书人?都是一群卖国贼!”



“就是,一群卖国贼,对比许大人,当真是高低立判。”



“对比许大人?你是在侮辱许大人吗?”



“活该许大人是大魏未来新圣,就对比这帮人看,许大人现在封圣都不足为过。”



京都百姓们也暴怒了,一个个抄起家伙,朝着大魏文宫和大魏宫廷外走去。



而守仁学堂,这一刻也是无比沸腾与热闹。



“出事了,出事了,百姓们纷纷前往文宫和大魏宫廷外,好像是要去打读书人。”



“不好了,文宫外聚集了不少百姓。”



“四大书院外也拒绝了不少百姓,感觉我等读书人这次犯众怒了。”



守仁学堂内,有不少声音响起,一些读书人急急忙忙跑了过来,略显慌张。



然而,就在这时,李守明的声音响起了。



“怕什么?”



“京都百姓是去找文宫读书人麻烦,我们是守仁学堂的学生,百姓不会对我们出手的。”



“恩,老师在民间的威望极高,这次百姓也是针对大魏文宫,与我等无关。”



学堂内有人开口,并没有任何一丝畏惧。



可就在此时,一道声音忽然在守仁学堂响起。



“所有人听着!”



“随我前往大魏宫廷。”



声音响起,是陈星河的声音。



这一刻,陈星河穿着一套素衣,从房间内走出,望着众学生如此说道。



“师伯,我们是去做什么?”



“师伯?去大魏宫廷作甚?”



守仁学堂的学生们有些好奇,不知道陈星河是何意。



“揍人!”



“揍读书人!”



陈星河十分潇洒,他一步跨过学堂之门,朝着外面赶去。



这个时候,大魏文宫的读书人已经惹来民怨,他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。



文宫儒生,抓住这次机会,在大魏宫廷内,大肆辱骂许清宵,骂了整整一天,别说大魏宫廷内每隔一刻钟就听到这帮人鬼哭狼嚎了。



就连守仁学堂每隔一刻钟,也能听到这些人鬼叫连天。



大家伙都憋着一口气,现在机会来了,陈星河会放过吗?



果然,随着陈星河如此开口,所有守仁学堂的学生们一个个激动了,纷纷跟



陈星河往大魏宫廷走去。



一时之间。



整个京都,已经彻底沸腾起来了。



到处都是百姓,拿着家伙,朝着大魏宫廷走去。



一支支八门京兵迅速整装待发,看到这种情势,肯定要出动兵部,他们想要稳住局面,但看到百姓们一个个眼中冒火。



八门京兵们实在是不敢大声说话啊,只能让大家维持好秩序,千万不要发生民乱,这要是发生了民乱,可不是小事啊。



大魏宫廷外。



数以万计的读书人,依旧是每隔一刻钟大声请愿。



他们这一天,可谓是骂爽了,堂堂一位大儒,未来的新圣,被他们这样辱骂,这还不够爽吗?



本来自从许清宵来了以后,大魏文宫处处被打压,导致他们心里很不爽,尤其是许清宵太年轻了,如此年轻,就成为他们岂能不



()



,
(3/3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