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《大魏读书人》 第一百七十三章:全面宣战,犯我大魏者,虽远必诛!
己只能稳住大局啊。



司龙王心中如此想到。



他之所以能统领大局,不是因为他的才华,也不是因为司龙一族有多强,而是他背后有人。



上面的指示很简单,前期拖,中期乱,后期杀。



这是上面的大局安排,前面必须要拖住大魏,不拖住大魏的话,根本没有任何希望能赢。



只要大魏前期被拖住了,中期就必然会有很多是是非非,什么藩王之乱,文宫之乱,民间之乱,大魏内部会有一大堆问题。



如此一来的话,等到大魏内乱了,他们就可以真正的出刀,那个时候有冤报冤,有仇报仇。



同一时刻。



大魏文宫。



当许清宵杀降之事传开后,整个大魏文宫彻底沸腾了。



谁也没有想到,许清宵竟然会下这个命令。



杀降啊!



这可是天理不容之事啊。



“许清宵,你当真是丧心病狂。”



“自古以来,杀降皆为不祥之兆,我大魏江山,七百年的气运,就要断在你手中吗?”



“一旦杀降,接下来每一场仗,大魏都要付出血的代价,数万万无辜生命,将会因为许清宵而白白牺牲啊。”



“我要书写文章,我要书写文章,许清宵,你无有儒者仁义啊。”



大魏文宫已经沸腾起来了,到处都是骂声。



有人的的确确是真的愤怒。



只是这种愤怒之后,是叹息,是惋惜,是无奈。



但大部分儒生,则是一种狂喜,内心的狂喜,因为许清宵终于做错了一件事情,一件天大的错事。



大魏文宫的大儒们疯狂写文章,甚至有些大儒,带着一批儒生,直接朝着皇宫走去。



“走!我们去觐见陛下,弹劾许清宵!”



““许清宵之行为,天神共愤,去大魏皇宫,去见皇帝。”



大儒们的声音纷纷响起。



而文宫中,蓬儒却没有说话,显得无比平静,他没有发表任何言论,但也没有阻止这些大儒去皇宫弹劾。



不多时,几百位儒生来到大魏皇宫外,五位大儒要求面见圣上,但得到的却是拒绝。



女帝不见。



一时之间,五位大儒显得有些面红耳赤。



“陛下不见,我等就坐在这里不走了。”



“许清宵杀降,违背仁义道德,违背人道,请陛下降罪,罢免许清宵之职。”



“自古以来,杀降为不详,许清宵灭我大魏国运,毁我大魏根基啊。”



几位大儒声音如雷,在宫外大吼大叫,斥责许清宵,辱骂许清宵。



而宫内所有人听的一清二楚,只是没有人搭理他们罢了。



下一刻,有大儒压着声音,让这些儒生去喊人来,聚集大魏京都所有读书人,来宫外请愿。



文华殿中。



许清宵将七封书信交给信使,让其快马加鞭,送到射阳侯手中。



而宫外,大儒们的骂声彼此起伏,扰的人心烦意乱。



“这帮老东西,一直吵吵闹闹,守仁,你下道令,老夫把他们全部抓起来。”



刑部尚书张靖第一个开口,他听着帮大儒的叫喊声听了快半个时辰了。



的确觉得吵死了,故此希望许清宵下到令,直接把这帮家伙全抓了。



反正现在的局势已经很明朗了,大魏要赌国运了,还怕你狗屁大儒?说句不好听的话,大魏很有可能要没了,你大魏文宫地位再崇高又如何?



有大魏王朝崇高吗?



逼急了,当真杀儒信不信?



“留他们有大用处。”



许清宵摆了摆手,这些大儒所作所为,完全在他预料之中。



不去针对,不是怕,而是许清宵需要他们这样闹。



闹得越大越好。



大约四个时辰后。



信武侯战报再次送来。



这一次送来的战报极多。



而且信使将战报展开道:“许大人,侯爷说,要让属下大声宣读。”



这信使如此说道。



许清宵点了点头,他大概猜到信武侯发来了什么战报。



“臣,信武侯,奉命清点蕃国战品。”



“战马十五万匹。”



“蕃国存储粮食四百五十万石,诸国援助粮食八百七十万石。”



“国库白银十二万万两,其他金银珠宝估算五万万两。”



“战甲二十万套,战刀十五万柄,攻城器四十架,巨型玄铁弩箭十架。”



“以上,为四个时辰搜刮清点之物,依有大量资源未查清。”



“请许大人清点收纳。”



当声音响起,文华殿内,众人再一次愣住了。



尤其是户部尚书顾言。



他死都没有想到,区区一个蕃国,居然这么富有?比大魏还要富有?



这还真是.......意想不到啊。



尤其是存储的粮食,高达四百五十万石,各国支援八百七十万石,加起来就是一千三百二十万石粮食啊。



这他娘的,也太富有了吧?



一石等于一百斤粮食。



一个正常士兵,一顿饭可以吃十斤左右,不过吃饱一顿饭,可以挨十天饿。



行兵打仗,基本上的口粮分配就是一天一斤,也就是说一石粮食,够一百个士兵吃一天。



三十万大军,一天的基本口粮就是三千石粮食。



一个月也才不过九万石。



一千三百二十万石粮食,够三十万大军吃他娘的十二年啊。



再加上这么多金银珠宝,还有各种好处,譬如说蕃国的劳动力,蕃国的矿山等等。



顾言有点晕了。



他算不来这笔账了。



这比杀多少番商还要赚啊。



打仗不是要花钱的吗?怎么感觉好像赚了很多一样啊?



这打一个国家就赚这么多银子!



这要是打完百国,大魏岂不是.......得倒退五十年啊?



不仅仅是顾言要晕了,在场谁不晕?



这还仅仅只是搜刮了一部分?



全部搜刮下来,得有多少银子?多少粮食?还有这么多的劳动力?



这他娘的!



想都不敢想啊。



“传令下去,国库银两,大魏第一军,大获全胜,蕃国国库银两,运输大魏,死去将士,按五倍抚恤金发放,若有儿有女有父母者,赡养至成年,读书识字,全由大魏支出。”



“重伤残疾者,也由大魏赡养余生,国库一成直接犒赏大军。”



许清宵开口,他财气十足道。



蕃国的国库,大约二十万万两左右,算上金银珠宝,古董字画等等,第一军三十万人,扣除战死之人,差不多二十七万五千左右。



按照国库两成,也就是说活下来的每人可以分到一千两白银的奖赏。



这是天大的恩赐。



他们一个月一两军费,一人一千两,一辈子都难以赚到的银子。



如果不是因为抚恤金以及赡养后代的事情,许清宵甚至愿意直接将这二十万万两全部分出去,不为别的,就是为了激励三军。



没有什么,比白花花的银子更有诱惑力。



但许清宵更加明白的是一件事情,银子有了,也会贪生怕死,所以许清宵将大部分的银子,安置在战死者身上。



让这些将士们明白一个道理。



你们死了!



你们的儿女,妻子,父母,由大魏赡养。



你们重伤残疾了。



你们这一生,也会由大魏来赡养。



只有这样,才能让将士们义无反顾地保家卫国。



的确,当许清宵这般开口,武官们集体不知该说什么了。



许清宵太大方了。



大方到他们不知该说什么。



对比一下顾言。



许清宵才是真正爱民爱兵之人啊。



“去吧,将此事告知信武侯,让他宣告大军。”



许清宵开口,随后目光还是锁定在沙盘之中的唐国。



第一战结束了。



马上便是第二战。



许清宵十分清楚,自己前期必须要速战速决,绝对不能被拖住。



他要狠狠地打。



打到异族国彻彻底底怕了。



这样的话,才有转机。



大魏必须要保持一个无敌的姿态,一路横推。



才能震慑敌人。



靠嘴皮子,是没有用的。



而就在翌日。



卯时。



一篇文章,出现在大魏许多郡地。



【杀降为不详!许清宵灭我大魏国运!毁我大魏根基!】



是大魏儒报上的文章。



换句话来说,是整篇大魏儒报上,只刊登了这一篇文章。



其内容无非就是围绕‘降军不可杀’的原因解释了一大堆。



说许清宵残暴无德,杀了十七万无辜生命。



整篇文章,激昂无比,把许清宵上上下下骂了一遍。



的的确确引来许多百姓讨论。



并且主笔之人,还是张宁。



一时之间,民间顿时出现诸多谣言。



有的谣言说,许清宵已经心魔入体了,他修炼了异术,整个人成为了疯魔。



有的谣言说,许清宵通敌他国,故意杀降,要毁大魏根基。



不仅仅如此,各地藩王几乎是在第一时间,便纷纷写起奏折,辱骂许清宵,甚至有的藩王,更是要求女帝赐死许清宵。



引来各种争议。



尤其是读书人,更是各种破口大骂。



写请命书,请陛下罢免许清宵,甚至要赐死。



大魏皇宫外。



聚集的儒生也越来越多了,有数万儒生在外,每隔一段时间便传来坚定之声。



“许清宵杀降,天理不容,请陛下明鉴,严惩奸臣。”



这声音就是一刻钟响一次,的确让人心烦意乱啊。



然而天下百姓虽然争议,可所有人都在等许清宵如何回应。



毕竟许清宵在民间威望,实在是太高了。



暂时性,百姓们并没有过多去言论,而是好奇,许清宵会如何回应。



终于。



又是翌日。



卯时未到。



一辆辆马车行驶入各大郡城,府城,县城。



一份份大魏文报,不收取任何一文钱,免费发放至百姓手中。



百姓们争相抢后。



当拿到大魏文报时。



令人震撼的文字入眼。



【犯我大魏,虽远必诛】



简简单单八个字。



是许清宵强而有力的回应。



是许清宵对杀降的回应。



这一刻,百姓们震惊了。



而与此同时。



大魏文宫内,许清宵的目光,也缓缓落在大魏文宫。



时机成熟了。



他要动手了。



“来人!”



一瞬间,许清宵的声音响起。    。
(3/3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