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第159章 苏轼一家入永北
王安石与范仲淹看见苏轼这一份玉简,其实是十分惊喜的。



这种灵田改革,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彻底。



之前也有异人敬献过这种改革方法,但是改革派内部中也有不少豪绅士族,王公贵族,迫于压力,也就一度搁浅。



今天书上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来,为以后他们提此项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


而且今天苏轼提出来此项改革,也能让王安石与范仲淹二人看清楚改革派中真正想要做事的人。



更能清理出想着投靠改革派升官发财的人。



朝堂诸公之争,无非就是利益不同分为各自阵营,至于屁民,饿不死就好。



真正一心为公,类似于王安石与范仲淹之类的人,少之又少。



一朝大权在手,又有多少人能够保持本心?



就连一向很少说话的赵氏皇亲也开始下场手撕苏轼了。



一起连带的,还有他爹他弟弟。



朋党之罪,算不算。



乌台诗案讽刺朝政算不算?



一时间,苏轼人人喊打。



王安石与范仲淹眼神交流了无数次,还是决定先不开口。



龙椅上的赵匡胤脸色也十分难看。



台阶下的这群臣子什么心思他还不懂?



就算今天同意实行,自己那群心腹也会阳奉阴违。



可见阻力是多么大。



这个时候司马光出列说道:



“臣建议贬谪苏轼一家去南方偏远小城。”



狗腿子富弼也立马附和。



就连改革派中的一些人也纷纷附和。



显然大势已定。



赵匡胤此刻也十分郁闷,你苏轼要实行新政先跟朕说一说,通一通气啊,也好找人保你,现在骑虎难下,怎么保你?



正准备开口,王安石却先开口了,说道:



“陛下,苏轼虽然有不少劣迹,但是修为尚可,而且能力极强,下方小城属实浪费人才,要不下放苏轼去冠军侯领地吧?”



范仲淹也开口道:



“陛下,微臣以为王公说得对,永北城城小民少,常年处于前线,也需要一个人金丹期的人去坐镇,与其浪费人才,不如人尽其用,



之前冠军侯也在大量招募治理人才,想来永北城是真的缺人。”



赵光义听到这里,本来想反对,但是想起朱天命是自己人,要是在前线没个金丹期的强者坐镇,很容易就被灭了,这个建议不错,可以支持。



而且苏轼虽然被贬,但是还是自己的人,派过去不就意味着永北城势力都是自己的人在暗中把控了吗?



想到这里,赵光义说道:



“启奏皇兄,臣弟以为可以。”



司马光见自己老大都这么说了,也只得附和说道同意。



最终苏轼全家以及一系列的心腹纷纷被贬永北大城。



苏轼对此好像早有预料,没有多大的悲伤,眼中只有无尽的失望。



如此朝廷,让人心寒,更加坚定了他心中那个计划。



不破不立,破而后立。



既然朝廷不能实现抱负,那么不如投靠冠军侯,在立一个新朝。



至于今天的一切,都是苏轼算计好了的。



提出改革灵田的方案,就是试探陛下的反应,要是陛下支持,或者王安石等人也支持,



我苏轼未尝不可留下来。



但是结果与苏轼自己料想的无差别,终究还是被贬,而且也是按照自己的算计一样,



被贬永北城。



苏轼也不是真莽,而是算准了一切后果与可能。



最好的结果就是陛下支持,最坏的结果就是贬去永北城。



苏轼身份礼部侍郎,掌握了大宋高层很多消息,而且朱天命还有一座临海的城池,到时候全力发展出海,



在海外占领地盘,收拢流民,练强军,以待天时。



时机一到,未必不能够杀回大宋,重整河山。



光苏轼知道有上百万流民的大海岛就有好几处。



而且东瀛倭国向大宋沿海飘逸,这个消息在大宋高层,也不是秘密。



钦天监的人很久之前都已经上报过了朝廷。



当在永北大城的朱天命看见苏轼一家人的时候,完全不敢置信。



“你苏轼一个好好的礼部侍郎,怎么被贬到我这里来了?”



朱天命惊讶的问道,对朝廷上的情况一点不知情。



苏轼看着惊讶的朱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(1/2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