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第两千五七章 利益相悖
且其间要跨越高山、沼泽、草地、城池,即便有装备精良的二十万大军,也休想一路平推至大马士革城下,毕竟大食军队就算溃败,可一路上各种关隘城池也足以令他们取得集结休整之机会,处处阻碍、时时狙击,唐军要战死多少人?



又要消耗多少粮秣军械?



就算大唐再是富庶、强盛,也绝无可能支撑起这样一场战争!



再者说来,区区西域之地、地广人稀,唐军如何调动二十万大军?



难道将戍守关中、拱卫京畿的十六卫全部抽调至西域?



果真如此,大唐国内必然陷入动荡,甚至有可能社稷倾颓、江山易主……



大唐皇帝再是昏庸无能、再是宠信房俊,也绝无可能支持他打这样一场大战。



况且,就算皇帝同意,满朝文武也绝无可能同意。



房俊笑着给禄东赞斟茶:“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,将“睚眦必报、血债血偿'“寇可往,吾亦可往'之类的口号宣传出去,到时候敌军一旦溃败,咱们追着冲杀一阵,必然使得大马士革那边风声鹤唳、草木皆兵,根本不敢临时聚集溃兵组织反击,咱们自然可以趁机扩大战果。至于当真打到大马士革,当然是玩笑话,大相该不会信以为真吧?哈哈!”



禄东赞:……”



面对房俊,他很是头痛。



虽然一贯自诩聪明人,可每一次都无法预估房俊的意图、动向,这厮无论行事作风亦或思维方式,可谓羚羊挂角、天马行空,与当下之主流完全不符,往往出乎预料,难以捉摸。



他固然认为唐军没有能力追击大食军队、兵锋直指大马士革,也不认为房俊是个战争狂人、疯癫之辈,可为何总是觉得无论房俊还是裴行俭、薛仁贵,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壮怀激烈、杀伐之气?总感觉这几人要干一件大事……



长安。



天空阴暗,雪花飘飘洒洒落在殿宇屋顶,将黑的、黄的琉璃瓦遮住,独留下红墙一抹、廊柱新漆。御书房内,温暖如春。



刘泊跪坐在李承乾面前,掩饰不住厚重的眼袋,精神萎靡,叹着气道:“非是微臣不肯任事,更非从中作梗,可太尉那边的书函雪片一般飞来,在中书省的案头已经积累了厚厚一摞,每一份都是大张其口,要粮秣、要棉服、要军械……微臣已经协调中枢各部尽可能予以满足,却仍旧不能让太尉满意。 ”李承乾奇道:“这两年关中风调雨顺,又有海外稻米输入,以朕所知各处粮仓都满满当当,加之棉花丰收,无论棉布纺织亦或棉衣缝制都很是顺畅,怎地中书令还要这般为难? ”



他也只是故作惊奇而已。



自古之所以文武对立,便在于双方利益诉求之不同。一旦战起,军方不管是出于战争需要、尽可能准备更多的粮秣以确保胜利,还是从中贪墨、上下其手,总是嫌弃粮秣辎重不够多,不断向中枢伸手,仿佛一只饕餮巨兽一般填不饱。



而中枢为了维持国家运转、各项政令之实施,总是想方设法削减军方的供给,要一斤给八两、要一石给五斗… …



双方自是扯皮不断。



扯皮可以,但若是扯后腿,那就过分了……



刘泊自是听懂陛下言中之意,不过他并未过多解释,而是苦笑着道:“陛下明鉴,太尉所调集之粮秣辎重,足以供给安西军安安稳稳的打上三年,如此规模的物资调拨,使得整个关中物价上涨,各处府库怨声载道,微臣如今每日一睁开眼,便要绞尽脑汁想着去何处挤出物资送往西域,实在是精疲力竭。 ”一旁的马周抬头看了他一眼,并未言语,但心中却有所不满。



什么叫“供给安西军打上三年”?



是在暗示陛下安西军如今兵强马壮、物资充沛,甚至可以发动一场内战吗?



这番话语说的很有技巧,好像将这些说在明面上便显得他光明正大,并无任何暗示、诋毁,但意思却又实实在在表达出来,算是阳谋。



但马周自不会与其争论。



李承乾摆摆手:“大食人只要攻略西域,必是倾巢而出、奋举国之力,来势汹汹、志在必得。二郎独自支撑,以一隅之兵力面对强敌,不敢有丝毫犯错,事先将粮秣备齐亦是应有之义,中书令当勉力为之,不可心生懈怠。 ”



对于他与房俊的关系,如今很是复杂。



但无论如何,他也不信房俊会做出悖逆谋反之举……



刘泊讪讪道:“微臣遵旨,定全力以赴。 ”



全力以赴是肯定的,但房俊所要求之粮秣辎重数量,也肯定不会予以满足,这不是他扯后腿、无视边疆安稳、兵卒生死,而是房俊要求的数量太过巨大,根本做不到,只能勉力为之。



房俊也知道他自己的要求是狮子大开口,打的也是“求其上而取其中”的主意,漫天要价、就地还钱。军方将领一贯如此,算是常规操作……



“左武卫抵达何处? ”



“启禀陛下,已经到了萧关,只是天降大雪、山路难行,所以耽搁了一些行程,数日之后,便可抵达长安。 ”



李承乾点点头:“给卢国公捎信,让他不必急于赶路,避免兵卒受伤。 ”



“陛下仁厚,微臣稍后便让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(1/2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