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第二百三十章 倒霉的差事
面对文武群臣的请战,朱由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。



他深知,打仗其实打的就是经济,拼的是经济实力。



从经济实力上讲,北伐时机的确已经成熟。



户部拿出几百万两银子北伐,一点问题都没有。



但是,广袤的江北地区收复之后,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建设,而是让百姓吃饱饭的问题。



总不能让回归大明怀抱的百姓,还要饿肚子吧?



所以,这里面还要涉及到粮食够不够吃的问题。



因此,朱由榔不忙做决定,先是把陈邦彦这个户部当家人找了来。



“令斌,如今朝廷上下都在吵吵着北伐的事情,你也上了折子。朕并非不想北伐,但是,收复江北之地容易,让百姓不饿肚子是个大问题,朕担心的是粮食够不够用。”



“回陛下,江南休养生息才一年时间,国库存粮够支应军用,若用于民生,怕是会捉襟见肘。不过,臣有办法筹粮,请陛下不必为赈济百姓发愁。”



“哦?令斌,说说你的筹粮办法。”



“陛下,如今海路畅通,臣可以派人去南洋买粮啊。”



“南洋?南洋的米都是一年四熟,口感不好。”



“陛下,南洋的米虽然口感不好,不筋道,但能填饱肚子,且价格便宜,一两银子可以买到五石米,保证江北百姓不饿肚子,臣完全可以办得到。”



“嗯,好吧,就依你。哎,说到南洋,郑成功不知道在台湾怎样了?”



“回陛下,郑氏已经打跑了荷兰鬼子,在台湾站住了脚跟,与咱们大明商船倒也并无为难之处。只不过,仍不奉我朝为正朔而已。”



“哼,孤悬海外,意图自立,想得倒是很美。好吧,等把北方的事解决了,朕再腾出手来收拾收拾他。”



北伐定计之后,朱由榔发出圣旨,命兵部制定北伐计划,并宣张家玉、李成栋、施琅、李定国等武将回京,共商大事。



……



“陛下,北京传来消息,清廷已经派国史院大学士宁完我出使我朝,想与我朝议和。”



二月初七,忠勇侯陈际泰匆匆上殿,带来一份由傅山传自北京的消息。



“哦?议和?”朱由榔一愣:“什么意思?想要投降还是想划江而治?”



“陛下,傅山的情报没有说清其议和目的,只说随同宁完我出使的有豫郡王多铎和多尔衮的女儿,东莪公主。”



“什么?他俩也来了?这是闹的哪一章啊?”



“目前情况不明。傅山说,去年清廷就议论过与我朝议和的事,但被顺治所阻。不知为何,今年顺治却又准了。”



一听这条消息,朱由榔心想:“这里厉兵秣马刚要北伐,清廷就匆匆议和,显然是想拖延时间,只是不知多铎和杨蕙怡来干什么?哼,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,除非福临无条件投降,否则,什么也不可能阻挡北伐的脚步。”



“好了,朕知道了。”朱由榔想到这里,挥挥手,令陈际泰退下。



……



宁完我是辽阳人,字公甫,已到耳顺之年的他,是早年就追随努尔哈赤的铁杆汉臣之一,因功被抬籍入满州正红旗,对清朝完善汉化官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。



这次出使南京,他是一万个不愿意。



一方面,他作为汉人,到汉人朝廷出使,明摆着会受到那些刁钻汉臣的侮辱,尤其是国势日危,腰杆子不硬的时候。



另一方面,对于这次议和,大清朝廷进行了接近半年波涛汹涌的斗争,他深知这是一趟混水。差事办好了,太后党满意,而帝党不满意;差事办不好,帝党满意,而必会得罪太后党。



原来,多铎奉旨进京之前,就跟顺治上了一道折子,请求在索尼上任之后,由其主持议和,并作为显示大清诚意的条件,把自己和琪格格东莪送去南京。



此折一上,朝廷立即掀起惊涛骇浪。福临虽然年轻,但感于十五叔为了家国利益,不惜牺牲自身的精神,决不同意行此下策,认为“有伤国体,有悖先人志气”,执意让多铎与东莪进京。



而深居后宫的布尔布泰,对此却是极为赞成。既可为大清争取时间,又能顺势除去心腹大患,何乐而不为呢?



于是,皇帝与太后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斗争。



最后,还是布尔布泰计高一筹,使计将病中的襄亲王博果尔害死,将董小宛抬进宫来,册为妃子,全了福临的心愿。



福临明白,自己再不妥协,董小宛虽然进了宫,但小命却是在太后手里掌握着,说不定哪个时候就会暴毙。



对于母后只讲利益、不讲情义的作法,福临其实非常不赞同。按他的性子,宁可成为朱由榔的阶下囚,也绝不会把自己的叔叔和堂妹送给敌人。



没有办法,谁让他深爱着董小宛呢,为了这个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,他只得同意议和,也只得同意将多铎和东莪送出去。



于是,才有了宁完我出使南京这一趟差事。



宁完我接到圣旨叫苦不迭,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(1/2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