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第153章 我全都要!
第153章我全都要!



“第一个我们要讲的,是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博弈。”



“而想要讲清楚央税与地税二级税收体系的构建,就必须讲清楚一点。”



“什么是央税?”



“什么是地税?”



“央税和地税为什么要分开?其必要性何在?”



“以史为镜,可知兴替!”姜星火从容说道:“如果直接灌输概念,想必你们既听不懂,也不愿意听,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,只要解答了这个问题,你们就清楚中央与地方税收博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,而央税、地税分离的必要性又在哪。”



“姜先生请讲。”



夏原吉和朱高煦同时说道。



“但凡读过些史书的人,都知道五代十国是‘兵强马壮者王之’,那伱们便应该知道,正是因为晚唐诸藩镇有了税收自主权,钱袋子在手,所以配合刀把子才能做到这一点。”



闻言,两人微微点头。



武夫当国的时代,乃是历代以来地方割据最为疯狂的时代。



皇帝年年换,点检当天子。



姜星火复又问道:“请问,谁有知道,藩镇地方的税收自主权,是因为什么与唐廷中央的税收彻底独立的呢?”



这个问题,不由地让两人短暂地陷入了思索。



朱高煦是装的,他的大脑里空空如也。



夏原吉是真的在思考,回忆思考那段税制更化的历史。



——————



密室中。



蹇义再一次被皇帝点名。



“这件事,蹇尚书怎么看?”



还能怎么看?当然是回忆史书看。



蹇义倒是不会被这点事所难倒,他开口道。



“唐朝税制更化起于盐法,乾元元年,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。在全天下的盐井、盐池附近都设立盐院,把之前零散制盐的游民都收编进来负责给朝廷制盐,免除其徭役,但是一旦有盗鬻者,都以重刑处置。”



“等到第五琦当诸州榷盐铁使的时候,尽榷天下盐,时称‘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,为钱一百一十’。”



茹瑺补充道:“这便是走的汉武帝的路子,盐官营,禁私盐,以盐法充实国库。”



“后来呢?”朱棣不置可否地继续问道。



“后来民间反弹太大,盐价飞涨、武装贩盐屡禁不止,到了刘晏主政的时代,更化榷盐法,调整了官营与私商、盐户的关系。在产盐乡设置专门的盐吏,收亭户的盐再卖给商人转销,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‘常平盐’。”



“如此一来,官府收到了厚利但是百姓还不觉得盐价贵,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,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开始榷盐时,盐利年收入40万缗,更化后达600万缗。时称‘天下之赋盐利过半’。”



朱棣敲击着扶手,声音沉闷地问道。



“那这些,跟藩镇地方的税收自主权有什么关系呢?”



“有关系,而且关系很大。”



蹇义道:“不管是第五琦还是刘晏,他们的盐法更化,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唐廷中央的税源,但是随着田地兼并的愈演愈烈,均田制的基础被彻底破坏,民户大量逃亡,田税收不上来了,光有盐法也是无济于事。”



——————



夏原吉开口道:“若是说藩镇地方的税收自主权,源头还是在安史之乱上。”



“安史之乱,天下离散,民户因战乱、徭役而造成的逃亡极为严重,几乎半个大唐的疆土,均田制都严重败坏,与此同时,藩镇开始逐渐做大,这就导致了安史之乱后的唐廷中央,既要负担整个天下的支出,收入却远不如前,于是更化税制,势在必行。”



“《旧唐书》载,唐德宗即位,议用宰相,杨炎以文学器用,拜银青光禄大夫、门下侍郎、同平章事,杨炎开始了两税法更化。”



“此前,唐廷中央采取的税制是基于均田制而产生的租庸调制。”



“租,也就是地租,每一百亩田每年要纳税两石,因为这是国家的田地,均田制是授田而不是给田,所以要给国家交田租。”



“庸,就是徭役,每年要给官府服役二十天,闰年就是二十二天,这部分徭役,可以用缴纳高额实物的方式抵掉。”



“调,意思是户调,要根据乡土特产来算,一般需要缴纳绢二丈、棉三两。或是布二尺五丈,麻三斤。”



夏原吉叹了口气道:“但租庸调规定的这些,其实是按唐朝初期,因隋末战乱而户口大减后的情况。唐朝初期到唐朝中期,户口翻了一倍,本来就是人多地少,物产不足,百姓缴纳起来已经非常吃力。以前唐朝初期的民户甚至有时间去折冲府训练,但后来,全家辛苦一年,缴纳了租庸调后,也就是勉强饿不死的状态。”



“内卷。”



看着忽然开口的姜星火,夏原吉问道:“这个词是什么意思?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(1/3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