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番外一(下)
征性地添了一点茶水。



宋绶顿时像是寻到了靠山,扬声道:“包弟,你可同意张副使所言?”



冷不丁惹火烧身的包拯顿了顿,认真思索一阵后,正经答道:“宋兄文可写游记,记录见闻;武可……照料芽菜,要真去,也应去得。”



宋绶的笑容僵在了脸上:“…………”



若不是身为大理寺正的欧阳修被事务耽搁了、这会儿才赶到,将众人的关注引开,他非叫这不会说话的姓包的变成一张面饼不成。



宾客逐一来到,当所有人到齐之后,宴席正式开始。



司马光作为几位随行文官中的一员,自然也在受邀之列。



他虽已记不清楚幼时那场虚惊了,但对他失而复得的家人却始终不会忘了那两位恩公名姓,只因陆辞位高权重,根本无需他们报答,真要勉强,倒显硬攀了。



司马光此次决定随行,倒不是为了报恩,而纯粹是看好此行——以陆昭文出仕来的一路顺风顺水,足够说明了,他可是有大气运的祥瑞。



这次虽是凶险万分,九死一生,但说不准这位祥瑞还真能逢凶化吉,平安而返。



既然有这么一桩功在千秋的政绩在身前摆着,倘若错过,岂不太过可惜?



凭着外人眼中堪称孤勇的乐观,他以‘报恩’为由说服了家人后,便潇洒地将名字报了上去。



若换做别的事,能同昭文相陆辞一同的美差,早就被无数人抢破头了。



如今面对这生死渺茫的远征,更多的是当陆辞犯失心疯了的人,纵有陛下支持、名望在前,也只有寥寥几人愿去。



司马光自然清楚,自己还远不够格赴陆公的家宴,不过是蹭了新职事的光罢了。



他乐得低调,一边看着台上歌舞,一边不时打量主席谈笑风生的陆辞,一边品尝桌上佳肴。



不得不说,他自诩不重口腹之欲,但这菜肴之味美程度,未免也太……



就在司马光对新端上来的那盘名为蝤蛑签的菜式不住打量,颇有些无从下手时,耳畔忽然传来一个少年郎的清朗声音:“那道梭子蟹羹,可是御厨亲手做的,仅取两螯的肉,极为鲜美,若沾一丝白醋更佳。”



原来是以梭子蟹螯所制?



司马光一讶,转身看去,便见一至多不过十四五岁的小郎君两眼亮晶晶地看着他,红润的嘴角还泛着油光,显然与旁边的烤羊签子脱不开干系。



能坐在这一桌上的,应都是他新职事的同僚才对……



能与这只惦记着吃的年纪对上的,司马光只能立马想到那通过年初重开的童子试,凭着华丽辞赋被选入馆阁的‘神童’苏轼了。



怎这小小年纪,家人也愿他赴这么一场生死未知的远航?



司马光压下心中吃惊,从容地点了点头,当真按照苏轼的推荐,以勺舀了一小口蟹羹,添了一丝白醋。



司马光自是不知,苏轼这不怕虎的初生牛犊,可是家学渊源——其父苏洵便是个“少独不喜学,年已壮,犹不知书”的不羁性子,恋的是青山绿水,纵目天下美景。



直到有二子绕膝,年近而立了,他才幡然醒悟,想着捧起数卷苦读,追求功名。



只是他努力多年,还没其子苏轼一鸣惊人,率先于童子试中拔得头筹,更被破格擢用至馆阁之中。



然而那职事还没在手里捧热,苏轼就迫不及待地要踏上新征途了。



见司马光按着自己推荐的尝了那蝤蛑签后、果然露出了惊艳的神色,苏轼不禁弯了眉眼,兴致勃勃地冲他介绍起桌上其他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来。



哎呀!独乐乐不如众乐乐。



早在他听闻那位大名鼎鼎的陆公的‘小饕餮’的称号、以及其早年为尝荔枝、自请去岭南任职的‘辉煌往事’时,便知能入其口的,哪怕不是用料豪奢的珍品,也定然是叫口舌生津、回味无穷的巧点。



此次家宴虽才上了餐前点心和凉碟,却已让他大饱口福,生出了‘不枉此行’的满满幸福感。



一想到此行将品尝到无数在内地难得一见的生鲜海产,甚至异国风味时,苏轼便忍不住激动地搓了搓手,心生向往。



作者有话要说:  注释:



蝤蛑签这道菜出自《假装生活在宋朝》第四章,,,m.. ...
(3/3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