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秦始皇的生涯和事业25
>
以后由于秦国不断的侵扰,魏国局势越来越严峻。为摆脱危局,魏王又请回信陵君魏无忌,让他统率魏军抗秦。前247年,信陵君与其他五国联军,对秦国军队进行反击。秦国实行离间计,魏王对信陵君开始猜疑,免去他的职务。信陵君终日借酒浇愁,含屈而终。信陵君死后,魏国无力抗秦,国土被秦国慢慢侵夺。



王贲接到命令带兵征魏,一路厮杀,很快就打到魏国都城大梁。在这里秦军遇到了顽强的抵抗。



秦王接到前方报告,又把王翦找了来。



“老将军,前方的情况你知道?”



“知道,老将一直关注前方的军情。”



“王贲一直打得不错,可到了大梁城下,却受阻了。”



“是啊,大梁城城池坚固,有十万精兵,粮食充足,确实难攻。”



“如果硬攻可能损失很大,我看最好还是智取。”



“老将也是这样想。”



“姜还是老的辣,关键时刻,我看还是由你亲自出马,到前线看一看,帮助出出主意。”秦王期待地看着王翦。



“好。我也有些不放心,就去前线看一看。”



老将王翦来到前线。当他走入儿子的中军帐内,看见儿子皱着眉头和几位幕僚指手划脚,看着地图在争论,似乎有着难以解决的问题。



“王贲”王翦喊了一声:“攻取大梁想出什么办法了吗?”



“父亲,您来了。”王贲惊喜地看着父亲,他让幕僚继续讨论,自己走到父亲身边。



“有什么困难?”王翦又问:“是不是攻城兵力不够?”



“大梁城坚固天下闻名,再加上城内粮食一直囤积充裕,所以孩儿正为这发愁。”



“十万军队攻大梁城是嫌少了点,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攻下,楚国可能出兵攻我后方,那时我军就要腹背受敌。”王翦思索着说。



王翦皱着眉头远眺坚固的大梁城和白浪滔天的黄河和济水,一时没有说话。



“今年河水好大!”身后一名执戟的护卫感叹地说。



王翦心里一动,再看看大梁三面环水的地形,他忽然眉头一展,计上心来。



“王贲,大梁要靠力取,的确很困难。”



“孩儿也是如此看法。”



“为父倒有一个主意。”



“孩儿也想到一个主意。”



“那我们先不要言明,各人在地上划字,看看我们父子是否能想到一块去。”王翦阻止王贲说下去。



“好!”王贲笑着回答。



他们各自转身在地上写好字,然后再转身看对方写了什么。



王贲写的是:“水攻!”



王翦写的是:“决堤!”



父子拍掌大笑,但随即又不禁有些难过。



“这要淹死多少人,毁灭多少房屋田地?”王贲叹口气说:“这就是孩儿久久不能下决心的原因。”



“一切为了胜利,管不了这样多了!”王翦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。



王贲下令六万兵卒,分别挖掘河沟堤防,几天工夫,河堤挖通,泛滥的河水如万马奔腾,三面涌向大梁城,数百里范围内的村庄田园全都被淹没了,无数的生命和财产全埋葬水底。



大梁城内水深数尺,民众都爬到屋顶上呼救,而水势仍不断上涨,几十万居民不论贫富,全都断了粮。



魏王含着眼泪召开御前会议,唯一能维持平日饮食的地方大概也只有王宫了,地势高,建筑也高,但宫殿之间的交通连接都要靠舟艇了。



一些大臣望着大水叹息:“水再继续涨,城里的百姓都得淹死,就是不淹死,也得饿死。“



“那怎么办呢?众卿有什么办法?”魏王悲伤地问。



一位大臣说:“实在没有办法,就向秦军求和。”



有些吃饱了肚子的大臣和武将大发议论:



“臣不甘心,真的不甘心,不发一箭,不折一兵,就这样投降!城内还有十万精兵。囤有三年粮。”有位文官如此喊。



“十万精兵全站在屋顶上了,三年粮食也早喂了鱼虾,再过几天,大人恐怕像今天这样喊也喊不动了。”一位武将取笑他。



众人议论纷纷,有些人差点打了起来。想想开完会后无处休息,衣服湿了没得换,家人都在屋顶上饿肚子,大家再也不管什么朝廷礼仪了!



最后还是魏王哽咽着下结论:



“寡人无德,连累了臣民,如今只有出城投降一条路了!”



众位大臣都不再吭气。



魏王率臣出城投降,魏国灭亡了。



王贲功劳大,秦王让他在韩地、魏地独当一面,无形中成了不封王的君主。



但大梁地区家家都传诵着咒骂王翦父子的歌谣——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(2/3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