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子,恭行天之罚;今天下诸侯,一德一心,大会于孟津,我武惟扬,侵于之疆,取彼凶残,我伐用张,于汤有光,此予小子不得已之心也。”
伯夷、叔齐言道:“臣闻:‘子不言父过,臣不彰君恶。’故父有诤子,君有诤臣。只闻以德而感君,未闻以下而伐上者。今纣王,君也,虽有不德,何不倾诚尽谏,以尽臣节?亦不失为忠耳。况先王以服事殷,未闻不足于汤也。
臣又闻:‘至德无不感通,至仁无不宾服。’苟至德至仁在我,何凶残不化为淳良乎?以臣愚见,当退守臣节,体先王服事之诚,守千古君臣之分,不亦善乎!”武王听罢,停骖不语。
姜子牙辩曰:“二位之言虽善,予非不知,此是一得之见。今天下溺矣,百姓如坐水火,三纲已绝,四维已折,天怒于上,民怨于下,正天翻地覆之时,四海鼎沸之际。惟天矜民,民之所欲,天必从之。
况天已肃命于我周,若不顺天,厥罪惟钧。且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,百姓有过,在予一人。今予必往。如逆天不顺,非予先王有罪,惟予小子无良。”
姜子牙左右将士欲行,见伯夷、叔齐二人言之不已,心上甚是不快。夷、齐见左右俱有不豫之色,众人挟武王、姜子牙欲行,二人知其必往,乃跪于马前,揽其辔谏曰:
“臣受先王养老之恩,终守臣节之义,不得不尽今日之心耳。今大王虽以仁义服天下,岂有父死不葬,援及干戈,可谓孝乎?以臣伐君,可谓忠乎?臣恐天下后世必有为之口实者。”
左右众将见伯夷,叔齐叩马而谏,军士不得前进,心中大怒,欲举兵杀之。姜子牙连忙制止:“不可!此天下之义士也。”忙令左右扶之而去。众兵方得前进。
后伯夷、叔齐入首阳山,耻食周粟,采薇作歌,终至守节饿死。至今称之,犹有余馨。此是后事不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