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《光宗耀明》 第448章、废物再利用
br />


朱常洛问了一句。



而一贯用过好东西的这些人里,当然有人不确定地问了一句:“白铜?”



“不错,但重要的是工艺。”朱常洛点了点头,“字样、纹饰,看出来了吗?”



他们当然看出来了。



银元也好,铸钱也好,都比过去要更加精美。



但私钱品相那么不好却仍旧能大行其道,朝廷何必付出更大的成本铸这些精美的铜钱,还用上了白铜?



这东西更稀少。目前来说,似乎只有云南、四川一带有不多的白铜矿。



它很耐腐蚀,一直是奢华的玩意,唐朝时甚至只有“一品乘白铜饰犊车”。



现在居然把白铜用在了铜钱上?



而且一枚铜钱里用上了两种不同的铜材却泾渭分明,这里面的工序必定是更复杂了,成本又更高。



他们已经知道朝廷有心再禁私钱。但看眼前的这些铸钱……一文、两文、五文的还好说,轻重大约是成比例的。



当十的嘛,虽然轻重自没有一文的十倍,但也还过得去。



然而当二十和当五十的可就不是那回事了。即便额外用了些白铜,又岂能一下子值出那么多倍去?



这就是关键问题:白铜奢华,只不过因为它比较稀少,并不是说它在价值上真正超出黄铜多少倍。



以前的铸钱,最多只到当十。现在这当二十和当五十的……



朱常洛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,于是开口淡淡问道:“若你们以为这二十和五十的铸钱当不了那么多官钱,那么私钱呢?”



好几个人一激灵,反应了过来。



私钱,当然完全不一样了。最好的私钱,一两银子也只能兑一千五百文左右。最劣质的私钱,一两银子甚至可兑数千文。



如果按照这个角度去看,那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


“陛下,圣意是……让民间先用私钱兑这些当二十、当五十新钱?”



“不是民间,是你们。”



朱常洛纠正了他们,随后环视一圈,再缓缓走回宝座。



坐下之后他才说:“五十文,就约摸是一钱银子了。寻常百姓,一次要用一钱银子的时候不多,他们自然还是小钱居多,也更认那些小钱。”



一钱银子,差不多就是他们经常随意打赏出去的散碎银子了。



如今,大明度量衡的新标准在很多方面已经在推广,譬如重量。



但一直以来,都是一斤十六两,故有半斤八两之说。十进制还是有不小优势的,但习惯也不容忽视。



最重要的是,货币里面的兑换体系是混乱的。铜钱还能一文一文地来,但白银的使用场景里又仍旧是重量。这里面,一两银子是重量,差不多三十七又四克。再接下来一钱银子,又是一两银子的十分之一。接下来,还有分、厘都是按重量来区分。



民间使用场景里,有大量称重、剪切的过程。



而如今新钱法要达到的目的,当然是把币种固定起来、官方化。一个银元就是过去的半两银子,零散部分用铸钱来代替。



这里面,受影响比较大的是富人。



因为他们怕麻烦。过去的使用场景里,无非带着银子罢了。找零或者付账,自然有店家称重、切割,他们当然不必随身带各种币值不同的铜钱。



但此后只要再搭配“切割银元犯法、朝廷不接收破损银元或折价兑换”的法令,富人们再出去消费就必须带上多一些的铸钱。他们消费又大,自然得多带些大额的铸钱。即便有随行仆人,总不能让他们也随身带着叮铃咣当响吧?



穷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,他们愿意累,愿意背。



日常也都是小额消费嘛。



朱常洛说出了另外的一个目的:“朕予你们这个恩典。对各种不同的私钱,允你们拿来向朕兑换新铸钱。私铸银锭也一样。兑换比例嘛,都是朕的肱骨,就像这些年一样不会亏待你们,还让你们有赚的。但是,朕不管民间那些钱庄钱铺背后是谁,以后都只能认银元和新钱。”



乾清宫里寂静无声,皇帝这是要砍他们的一个“财源”了。



钱铺、钱庄哪里那么好开?背后基本都是重臣、勋戚甚至藩王。



朱常洛又淡淡地说道:“这生意做不下去了。这个冬天这么冷,京城可曾缺煤?蒸汽机既然在煤厂用好了,远非昔日可比,在其他矿山里难道用不得?枪械、器械制得越来越好,朝廷铸印银元和新钱,成本远非过去可比。新的官钱既然更精美,朝廷往后既不缺银又不缺铜,天下需要用多少银元、铸钱,朝廷大可铸得。眼下先允你们优先兑换,比后面钱法推行时更划算。”



大家伙有的仍在看着别人手中把玩的银元、铜钱,有的默默感受着手中银元、新钱的质地成色。



而朱常洛已经说到这样了,自然是态度坚决的。



“臣……臣愿遵圣旨……”



将近二十年了,皇权稳固、威望无双。众人都知道这是皇帝和朝廷诸相恐怕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(2/3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