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第396章 抄经?不要啊!
一顿饭吃完,平安王连比划带写,说自己现在在迎春书院上学。



之前他跟着书院的贫寒学子一起下地去劳作,一天下来,手都磨破了皮。



他还“说”,在迎春书院这些日子,他受益颇多,心态也好了很多。



他没有说具体的受益是什么。



因为说不清楚。



也因为齐蓉蓉听不懂。



事实上,每次体验活动后,书院的夫子会天黑后开篝火总结大会。



一群人围坐篝火旁,夫子会提出一个问题。



比如:若是未来你们当了司农主事,如何才能让种地的百姓吃饱穿暖?



众人思维天马行空,各抒己见。



一旦说错,旁边的人就会立刻抓住他的漏洞,双方言辞激烈,你来我往地争辩。



当世家子弟出现不懂农时、不通农事的常识性错误时,贫寒学子就会跳出来纠正他们的谬误……



夫子也会问:如果你当了清官,你的母亲正在生病,这时候你没钱抓药,却有人送银子上门,只求你偏袒些许……



这钱你收还是不收?



贫寒学子明显窘迫和沉默。



他们每个人心底都想说“收”,却都不好意思说出口。



他们下意识地知道,这种事情能做不能说。



可此时世家子弟却义正言辞:“自然是不收。”



“家中早早安排庶子们学习经商赚钱,财力雄厚,不会出现这等窘迫情况……”



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,这一点咱们老早就知道。”



夫子却又问:“若你就是那个清贫官员呢?没有家族支撑,也没有钱买药?”



这次世家子弟也沉默了。



他们从没有如此窘迫过。



每一次学子们代入的“官员身份、地位、家境”都会有所改变。



夫子试图引导所有的学子尝试换位思考。



站在官员的角度去思考,也站在最底层百姓的角度去思考……



曾经接受过最正统的学院教育的世家子弟们,一开始都瞧不上迎春书院这种方式。



他们不适应,也觉得太没出息。



身为世家子弟,哪里需要去亲自躬耕农事?



贫寒学子却觉得这是画饼:自己一辈子能考个举人也就顶天了,哪里配肖想成为那么大的官员?



可时间一长,他们却越来越清楚:这种训练和教学,能让他们真正懂得如何协助皇帝治理这个国家……



他们每个人都逐渐能够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。



他们也看到了自己应该成长的部分,开始主动跟旁边的人讨教。



当秋闱开始的时候,这些人才愕然发现:原来那些曾经在篝火旁认真探讨过的问题,竟然跟考题有所类似。



相比前朝考试时专门从经史子集、堂皇大道上出题,天武帝的考题无不跟国计民生相关。



从老人如何赡养,到孩子如何教育,再到寻常百姓如何吃饱穿暖……



旁的学院学子们看到题目时集体麻爪,迎春学院的学子们却一个个欣喜若狂。



这题我会啊!



曾经立志当举人的学子突然冒出了大胆的想法:若都是这类考题,说不定我也能肖想一下进士及第?



不用参加秋闱的哑巴学子平安王,今天意外得以“小蝌蚪找妈妈”,被领来了齐蓉蓉的院子。



他看着养尊处优的母亲,心中有一瞬间的嫉妒,可随后他就释然了。



情感上:好气!好不公平!



迎春书院的课程却让他知道:这不对。



自己日子过得不优渥,就想让母亲也过得不好?



他也偷偷尝试站在母亲的角度思考。



他看不起为了优渥生活抛夫弃子的母亲,可母亲若不进宫,哪来的他?



从母亲进宫后,其实人生就没得选择了……



她又能怎么样呢?



从小就步步为营,日夜琢磨的那些东西,在迎春书院被颠覆了个彻底。



他此时整个人都是迷茫的。



吃饱喝足,母子两个说说别后生活。



说着说着,就笑了,说着说着,又哭了。



齐蓉蓉本来主意就不坚定,被他带得一会儿笑、一会儿哭。



等母子两个哭得差不多了,也该吃晚饭了。



丰盛的晚饭过后,慈幼院的刀疤院长悄无声息站在了院子里。



平安王懂:自己该走了。



来吃两顿饭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(1/2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