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第一百四十九章:一帝陨落众帝生
错了,正是杨广所书。



陛下啊,何故惜字如金,吝啬笔墨!



这可如何是好?



独孤盛把诏书递给张须陀,张大将军只是看过一眼,立刻还给萧皇后。



大家都拿不定主意。



赵王杨杲最得杨广宠爱,因此被带来江都,传位给他毫无意外。



但他已被裴虔通这反贼杀死。



如此一来,诏书岂不作废?



“娘娘,请把另外一封诏书找出来吧。”



萧皇后摇头:“吾已令人翻遍流珠堂,再无所获,当日陛下醉酒,语焉不详,或再无遗命。”



萧皇后这般说,独孤盛与张须陀也没办法。



他俩要是反贼,那也简单得很,此刻却束手束脚。



周奕看他们犹犹豫豫,不想在此耽搁,直接说道:“赵王陪奉陛下而去,如今江都城内,唯燕王倓符合诏令,为定人心,在娘娘找到第二封诏书前,何不立燕王为帝?”



张须陀与独孤盛暗暗点头。



萧皇后更不会有意见。



燕王年幼,却是元德太子杨昭所出,杨倓是她亲孙子。



倘若没有赵王,也该轮到燕王。



只是这三人,一个心念丈夫,两人为忠,不好私改皇命。



如今周奕一提,三人顺势下了台阶,各都认可。



萧皇后吩咐下去,随即诏百官入殿,由李公公宣读遗诏。



以燕王为帝,张须陀统管大军,独孤盛为禁军总管。



少帝年幼,显然是把独孤盛与张须陀当做了托孤大臣。



成象殿内,杨广安安静静地躺在棺中,周奕朝他瞧了一眼,不再理会成象殿后续琐事。



在群议之下,决定让杨广入土为安,早享清净。



翌日。



江都城内满是缟素,为杨广发丧,备仪卫,将其葬于吴公台下。



城内百姓得知这一消息,非但没有半分悲伤,反倒有不少人带着大仇得报的笑容。



除了百官军卒,亦无人相送。



这是真实而朴素的一幕,他叫百姓吃足苦头,百姓自然恨他入骨。



更有人想到,这江都原叫广陵。



陵为“帝王之陵”,再加一个“广”字,杨广喜欢这个地方,却不喜地名。



于是“扬州”这二字也不用了,改作江都。



却没想到,老天一直睁着眼睛,他改名亦无用,还是做了“广陵”。



吴公台发丧前后,镇寇将军尤宏达全程悲伤,一直陪伴杨广。



为他盖棺,抬他入陵,之后一段时日,常在陵前默守,人皆称之忠义。



随着吴公台的丧事办完,短短七八天时间,成象殿也被一批懂得武艺的匠人修补完善,百官朝拜少帝杨倓,以他为正统。



但是



所谓正统,只不过是江都宫廷一家之见。



杨广驾崩的消息,以江都为中心如潮水一般传向九州四海。



江都的百姓还有所压抑,外边的人可管不着那么多。



尤其是那些因他三征高句丽、挖运河而失去亲人的百姓,无不感觉出了一口恶气,直喊“死得好”。



对于诸地的义军来说,这更是一场狂欢。



原本还有些顾忌的势力,此时也不用遮遮掩掩了。



以燕王杨倓为首的江都宫廷在成立之后,先做了第一轮尝试,向附近的反王散布诏书,劝其归附。



然而,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好消息。



海陵的李子通只接受朝廷给的官职,却不去江都。



沈法兴占据毗陵、吴郡,将隋宫诏书丢入了垃圾堆。



一郡太守有什么好封的?



沈法兴趁着杨广发丧这段时日,一路从吴郡打到余杭,自封梁王。



同为梁王的萧铣更是一步到位,沿袭梁朝旧制,设置百官,追谥从父萧琮为孝靖帝,拥兵十万,在巴陵称帝,建元鸣凤。



并且,他大手一挥,连封七王。



手下大将郑文秀,被封楚王。



听到这个消息后,好邻居林士弘只觉被冒犯。



你也是楚王?



于是将宫廷诏书撕成碎片,在豫章郡称帝,国号为楚。



称帝那一天,林士弘面色发紫,有种紫气东来之感。



南部得到消息更快,待杨广驾崩与江都拥护燕王传至中原之后,东都百官岂能认同。



为何是燕王?怎不是越王?



诏书我们没看过,就是萧皇后说了,那也不算。



况且,要立新帝,也该在东都。



于是,洛阳群臣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,追谥杨广为明皇帝,庙号世祖。



等消息传到关中时,李阀阀主李渊拥代王杨侑为帝,改元“义宁”。



在兰州与李阀挨着的西秦霸王薛举不落人后,称帝建立西秦。



尽有河西之地的李轨也相继称帝,建立凉国。



只在月余时日,足足冒出六位皇帝,反王更是难以计数。



北方还有梁师都、刘武周两大突厥走狗。



中土混乱的局势,让塞外之贼蠢蠢欲动。



天下间的世家、宗派也纷纷下注,一波又一波人奔向那些中立势力,寻求更多支持,以图霸业。



去巴蜀寻找独尊堡、巴盟,川帮这三大势力的人,更是数不胜数。



帝崩历第四十一日。



两位着灰色棉袍的中年文士驻足在枫林宫前,此地亦是蜀岗十宫之一。



地如其名,宫苑前正有一片枫林。



这两位分别是范忆柏、邱晖,为太府寺的太府卿、太府寺少卿。



一个正三品,一个从四品。



他们身后跟着的那名书生,正仰头朝“枫林宫”的门头上瞧,那三个字写得苍劲有力。



宫苑守卫正要上前问话,范忆柏从怀中摸出一块令牌,那守卫便退了。



“周先生,随我们走吧。”



“好。”



周奕冲二人笑了笑,迈步时又问:“两位高卿不是掌管财货库藏吗,怎会在枫林宫中行走。”



他语气随意,范忆柏、邱晖却不敢怠慢。



范忆柏道:“先生有所不知,我二人随先帝来江都之后,他知晓我们有此爱好,便一直被安排在枫林宫书库整理书卷。在东都时,虽有管理库藏之责,倒也是这般行事。”



邱晖露出一抹追忆之色:



“先帝在江南任扬州总管时,就网罗学者来整理典籍,城中大乱之前,我二人还带人至此。枫林宫本是先帝常来的地方,后来渐渐疏远,书库也交由我们打理。”



周奕点了点头:“原来如此。”



在范邱两人带领下,周奕辗转几个院落,来到了巨大书楼。



两人陆续介绍,从《长洲玉镜》,说到《区宇图志》。



只这两书,便有一千六百卷。



“这卷《诸郡物产土俗记》费了好些心力,乃是诏命天下诸郡按照各地风俗物产地绘制。”



在邱少卿介绍下,周奕还看到了三卷《西域图记》。



里面是有关西域的山川、风俗等资料。



翻开一看,书中有地图,有记述,还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各族人的彩绘图。



此书是裴矩搜集编撰,合四十四国。



邪王把这书册搞出来,也是费了巨大心力。



他们一边说书,一边说杨广的事,比如提及“今于大隋盛世,图书屡出”。



杨广坐在皇宫中,忽然想到这一出,便对着手下人一番指点,要他们去做。



于是,便成书一万七千多卷。访求遗散的图书,更是有近四十万卷。



这件事做得很成功,他亦很满意。



某一天,他灵光一闪,想到了运河,马上叫人去挖。



想到高句丽,那就打一下。



仿佛一切都和他想象中一般简单。



如果都办成了,他就是自己理想中的圣帝。



事实却是异想天开,搞得天怒人怨,被万人唾弃。



于是从东都仓皇离开,躲避现实,来到江都摆烂。



周奕自我感觉,像是更懂了杨广几分,这货该死得很,害得天下大乱,却又有几分可悲。



至少从太府寺这两人看来,只在成书这一爱好上,他们对杨广多有追思。



周奕一路看到工程技术、天文历算、医学等书籍,这都是广神的小爱好。



甚至,在书楼中,还有“飞仙”这一机关。



范忆柏走到二楼,朝地上的木板一踩,幔帘卷了上去,书柜的门随之自动开启。



见识过鲁妙子将自己埋葬的安乐窝机关。



面对杨广的一点小机关,他自然不以为奇。



“周先生,你想看的东西便在这里了。”



周奕闻言朝书柜中一看,登时眼前一亮。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(2/3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