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江城穿越之灵台前的绢花
一、服务站的木牌与温柔的双手



“安怀堂” 殡葬服务站的木质门口总飘着淡淡的檀香,我攥着楼盘传单蹲在对面的老槐树下,看许静穿着素色棉麻工作服走过。她的袖口别着银质莲花徽章,在暖黄色壁灯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,双手捧着白色绢花轻放在灵台前 —— 指尖带着消毒水味,却动作轻柔得像在触碰易碎的珍宝。服务站里没有刺眼的灯,只有几盏壁灯亮着,连空气都跟着放缓了节奏,偶尔传来她轻声说话的声音:“别怕,我帮您把头发理整齐”,轻得像落在水面的羽毛。



上周深夜,我路过服务站,撞见她对着手机发呆。屏幕里是个小女孩的语音,声音带着委屈:“妈妈,同学说你是‘送死人的’,都不跟我玩了”。她的手指反复摩挲着手机屏幕,嘴角抿成条紧绷的线,工作台下却压着张泛黄的《遗体整容师资格证》,证书边缘被摸得发毛,旁边放着瓶没开封的儿童发绳 —— 粉粉的,带着小蝴蝶结,是给明天要送别的夭折孩子准备的。那天凌晨,我看见她在服务站里缝补件蓝色旗袍,针脚细密,嘴里还念叨着 “张阿婆肯定喜欢”,后来才知道,是逝者女儿说找不到母亲想穿的旗袍,她连夜改了件。



帮服务站送传单时,我见过她在清洗化妆刷。刚结束一场 “速食葬礼”,同行张老板来抢生意,嘲讽她:“花两小时整理遗容,不如我半小时签单赚得多,装什么清高”。她没反驳,只是用软布仔细擦拭刷毛,上面还沾着给逝者涂的淡粉色唇膏 —— 怕家属看见亲人苍白的脸更难过。她的随身包里,永远装着薄荷糖(给哭到缺氧的家属含的)和记满 “逝者心愿” 的小本子,某页写着 “王伯爱吃桂花糕,灵前记得放”,字迹温柔得像在写家书。



扫街时捡过她扔掉的报价单,用铅笔标着 “给低保户王伯减 2000 元(他儿子在外地打工,凑钱不容易)”“拒绝给逝者用劣质寿衣(宁愿不赚这单钱)”。那天傍晚,我看见她给独居老人的灵前摆上桂花糕,是按家属嘱托买的,还热了热,说 “阿婆爱吃热乎的”。这种 “在殡葬行业里不逐利,却把每个逝者当亲人” 的傻气,曾让我站在槐树下鼻尖发酸:原来有人把 “送最后一程” 当成使命,让冰冷的告别,也能带着温度。



后颈的麻意袭来时,我正靠在槐树上打盹,梦里全是绢花轻碰的声音。月光透过服务站的窗户照进来,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,像极了灵台前的白色绢花。



二、灵台前的荆棘与掌心的温度



再次睁开眼时,耳边传来急促的电话铃声。我猛地坐起来,发现自己趴在服务站的工作台上,手机屏幕亮着,显示 “社区居委会”。接起电话,那边的声音带着焦急:“许师傅,您快来吧,李阿婆在家中离世了,她女儿在外地赶不回来,就信您”。挂了电话,我摸向脸颊,眼下的黑眼圈重得像涂了墨,昨晚给逝者化妆到凌晨,现在眼睛还发涩。衣柜里,件粉色的小学生校服还没洗,领口沾着点墨水 —— 是女儿早上上学时穿的,出门前她还说 “妈妈,别再去‘那种地方’了”,声音里带着委屈,像根针扎在心上。



我这才惊觉,自己变成了许静。



梳妆台的镜子前,摆着三样 “生存道具”:女儿的照片,背面用铅笔写着 “妈妈是英雄”,是她偷偷贴的,边角有点卷;《殡葬服务规范》,第 3 条被红笔圈着:“尊重逝者意愿,拒绝‘流水线式’服务”;还有张同行张老板的 “恶意报价单”,上面写着 “低价签单,后续加钱”,是昨天从服务站门口捡的。我看着镜中的自己,手指还在微微发抖 —— 上次给夭折的小乐乐整理遗容,孩子妈妈哭着说 “谢谢你让她像睡着一样好看”,可转头就听见邻居议论 “离她远点,晦气”,那些话像冷风似的,吹得人心里发寒。



凌晨 4 点半,我提着工具箱赶往李阿婆家中。老人住在老小区的顶楼,没有电梯,我爬楼梯时,工具箱里的化妆刷轻轻碰撞,发出细碎的声响。打开门,一股淡淡的旧居味扑面而来,李阿婆躺在藤椅上,双手交叠放在腿上,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碎花衫,眼睛闭着,像睡着了一样。我轻声说 “阿婆,我来了”,然后拿出温水和软毛巾,一点点给她擦拭脸颊 —— 动作轻得怕碰疼她,指甲剪得短短的,怕刮到老人的皮肤。刚把她的银发梳整齐,门突然被推开,张老板闯了进来,手里拿着套廉价寿衣:“家属呢?我这寿衣比她这便宜一半,签单还送花圈!”



我下意识挡在李阿婆身前,声音有点发颤却很坚定:“李阿婆的女儿说了,要给阿婆穿她最爱的蓝色旗袍,我已经帮着改好了。您要是想做生意,就去尊重逝者的地方,这里不欢迎‘随便应付’的服务。” 他的脸涨得通红,骂骂咧咧地走了,临走时还撂下句 “你等着”。我摸着李阿婆冰冷的手,突然想起去年母亲离世时的场景 —— 也是我亲手给她整理遗容,那时才明白,“送最后一程” 不是 “晦气”,是给生者留念想,给逝者留体面,就像给生命画下一个温柔的句点。



上午 10 点,李阿婆的女儿赶来了,一进门就哭倒在灵前:“妈,我来晚了……” 她哭到缺氧,我赶紧从包里掏出薄荷糖,剥了颗递给她:“含着吧,能舒服点”。她含着糖,慢慢平静下来,看见灵前的蓝色旗袍,突然握住我的手:“谢谢您,我妈生前最爱的就是这件,我找了好久都没找到,没想到您……” 眼泪又掉了下来,却带着点慰藉。我拍了拍她的手背,像在安慰朋友:“阿婆穿着好看,走得也体面。”



中午回服务站的路上,女儿的老师发来消息:“许女士,您女儿今天在学校哭了,说同学骂她‘有个送死人的妈妈’”。我握着方向盘的手瞬间泛白,眼泪差点掉下来 —— 上周开家长会,我刚走进教室,就有家长悄悄说 “离她远点,别沾了晦气”,女儿当时就红了眼眶,却没敢告诉我。回到服务站,刚把蓝色旗袍挂好,丈夫的电话打了过来,声音带着疲惫:“要不你别干了,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(1/2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