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书店的木窗与沾屑的指尖
社区“墨香书屋”的木质门口总飘着淡淡的纸墨香,我攥着传单蹲在对面的老樟树下,看方秀琴穿着藏青色斜襟布衫忙碌。她的袖口别着枚铜制书签,是老伴生前送的,泛着温润的光,双手在书架间轻挪旧书——指尖沾着细碎的纸屑,是刚用浆糊修补完《三国演义》的书页,指甲缝里还留着淡褐色的浆糊痕迹。书店的玻璃门上贴着泛黄的“借阅规则”,字是用毛笔写的,边角卷了边;靠窗的旧藤椅上总放着杯温好的菊花茶,杯底沉着几粒没泡开的菊花,桌角压着本翻烂的《新华字典》,某页贴着张粉色便利贴,是小学生小雅写的:“方奶奶,‘憧憬’的‘憧’怎么读?”
上周暴雨,我躲进书店避雨,撞见她对着手机发呆。屏幕里是儿子发来的消息:“妈,别守着破书店了,每月亏房租,我接你去城里住”,字体加粗,透着强硬。她的指尖反复摩挲着屏幕,嘴角抿成条紧绷的线,工作台下却压着张医院缴费单:“青光眼复查费,下月需缴1500元”,墨迹被雨水洇了边;但她的牛皮记事本上,却用红笔圈着“明天给张叔找1980年版《三国演义》(他说年轻时没看完)”“帮小雅留《小王子》精装版(她生日想要纸质书)”,字迹里藏着股不服老的劲。
帮书店送传单时,我见过她在门口拦着收废品的小贩。小贩抱着捆旧杂志喊:“方婶,这堆书卖我吧,10块钱!”杂志封面已经褪色,却还能看清《儿童文学》的字样。她急忙抢过来,小心地翻开其中一本,里面夹着张老照片——是小贩小时候在书店藤椅上看书的合影,那时他还穿着开裆裤,手里攥着块糖。“这是李姐儿子的童年杂志,她找了三年才找着,”她用软布擦杂志封面的灰,动作轻得像在呵护婴儿,“你拿去当废品卖,她得哭死”。小贩翻个白眼走了,嘴里嘟囔“守着旧书能当饭吃?”,而她转身就把杂志放进“待整理”的纸箱,说“得给李姐包好,别再弄脏了”。
扫街时捡过她扔掉的收支单,揉得皱巴巴的,用铅笔标着“今日借阅收入45元(够买半袋米)”“拒绝卖盗版书(宁愿不赚,也不能让大家看差书)”。那天傍晚,我看见她给独居的李阿婆打包《红楼梦》,偷偷夹了张书签——是她老伴生前刻的,上面有朵小小的梅花。李阿婆要多给钱,她却摆手:“不值钱,您慢慢看,看完了再来换”。这种“在柴米油盐里抠搜,却对读者掏心掏肺”的傻气,曾让我蹲在樟树下鼻尖发酸:原来有人把书店当成社区的“记忆抽屉”,让快被遗忘的纸质书,还能接着装大家的故事。
后颈的麻意袭来时,我正靠在书店的木窗上打盹,梦里全是翻书的沙沙声。月光透过木窗的缝隙照进来,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,像极了书页上的文字。
二、书架旁的荆棘与掌心的墨香
再次睁开眼时,眼睛传来一阵刺痛。我猛地坐起来,发现自己趴在书店的工作台前,面前摊着本没修补完的1980年版《三国演义》,浆糊瓶倒在旁边,淡褐色的浆糊沾了满手。巷口电子书城的喇叭声吵得人头疼:“电子书全场免费读,比纸质书方便!”那声音像把锤子,一下下砸在心上。
我这才惊觉,自己变成了方秀琴。
摸向眼睛,青光眼又犯了——昨天整理旧书到半夜,现在看东西还模糊,眼角的分泌物沾着眼眶,涩得难受。书店的操作台上,摆着三份“生存难题”:房东的“催租通知”,红笔写着“下月起房租涨300元,不缴就搬”,落款日期是明天;儿子的“劝迁信”,信纸是城里高档小区的便笺,写着“我给你报老年团,别在书店遭罪”,字里行间全是不耐烦;还有张进货清单,“新版畅销书”被划掉改成“旧书回收”,最后一行写着“少进两本杂志,省点进货钱”。
墙上的老伴遗照蒙着层灰,他生前是书店的帮工,照片里的他穿着蓝色工装,正帮着搬书,笑得很实在。他总说“咱们开书店,要让大家有地方安安静静看书”,现在书架上还留着他整理的标签,“武侠类”“童话类”的字迹已经褪色,却还看得清笔画。我摸向收银盒,里面只有几张皱巴巴的零钱和一堆硬币,昨天的收入加起来只有45元——不够买半袋米,更别说缴下月涨了的房租。
早上8点,书店开门。第一个来的是张叔,拄着拐杖走了两公里,鞋尖沾着露水:“秀琴,1980年版《三国演义》找着了吗?我年轻时看了一半,现在退休了,想补完它。”我笑着说“找着了,特意给您留着呢”,转身从书架最上层拿出那本旧书——为了找这本书,我跑了三个旧书市场,还自己用浆糊补好了掉页的封面,手指被纸张划得全是小口子。
刚把书递给他,年轻妈妈小王就皱着眉走进来,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:“方婶,这书都泛黄了,网上随便就能看,还收5块钱借阅费,不值当。你看我这平板,能装上千本书,还不要钱。”我手里的书顿了顿,心里有点发紧,却还是把书翻开,指着书页上的批注:“您看,这是之前读者写的笔记,‘赤壁之战这段写得妙’,纸质书能留下这些痕迹,就像跟前人对话,电子书可没有这个味道。您要是想给孩子试试,我算您半价。”她撇撇嘴,抱着平板走了,留下的冷风,吹得书架上的旧书轻轻晃动,像在叹气。
中午忙到没空吃饭,我啃着冷馒头,就着咸菜。馒头是昨天买的,已经有点硬,却还是得往下咽——省点钱,好给李阿婆买她爱喝的菊花茶。这时李阿婆走进来,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5元钱,脸涨得通红:“秀琴,我想借本《红楼梦》,钱没带够,能不能先赊着?我下次来一定补上。”她的头发全白了,拄着根捡来的木棍,手抖得厉害。
我连忙接过钱,又从收银盒里拿出5元递给他:“阿婆,您拿着,这书我请您看,再给您泡杯菊花茶,慢慢看。”她的手抖着接过书,眼泪差点掉下来:“我老伴生前最爱读《红楼梦》,他总说‘黛玉葬花这段,得捧着书读才有味道’,现在他走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