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第947章 取而代之
经过李娟的牵线搭桥,李云海结识了不少新贵。



再加上有李娟给四海集团背书,西州市里的权贵们,对四海集团也多了几分忌惮。



四海集团的汽车城扩建工程,得以顺利进行。



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,新的厂房建设完成,全部投产。



在年底以前,今年接到的所有定单,可以陆续完成交付。



四海星光开始在全国各省的经销商进行销售。



相关的广告投放,也铺天盖地而来。



这款车的销量怎么样,还得看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反馈。



国内的车市,主要还是合资车的天下。



在很多人看来,开合资车更有牌面。



但是合资车的价格,也一直居高不下。



想想当年的桑塔纳就知道了。



一款原本只想定价几万块钱的车子,最后卖到二十多万。



由此可见,合资车的利润有多高。



同样系列的零部件,差价可能也就在百分之二三十,组装成合资整车,卖出来差价可能是百分之两百到三百!



所以豪车性价比不高,但大家就是愿意为面子买单。



再举一个例子,当年日产阳光刚进入国内时,售价尽管高达19万,但销量却是非常坚挺的。



后来,市场终端优惠之后,入门版的售价只需6万块,销量还提不上去。



中间13万的差距,可想而知,这里面的水分有多大!



还要计算当年的人均收入,以及货币购买力。



在当时,能购买20万左右车型的家庭,少说也要有购买别墅的能力。



九十年代中后期,一线城市人均月收入最高一千多元,年收入不到两万,普通工人收入500块左右,年收入6000元。我们按照高收入来算,奥拓相当于4年的收入,桑塔纳相当于10年的收入。



同时期,国人9999都没有意识去买房,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,大约是2000多元每平米,那会儿也没啥大户型,买一套两居室大约就是10万。



一辆小车,相当于两套房子!



这么一对比,便知道当时的汽车有多贵了。



而20年以后,奥拓和桑塔纳价格降了一半儿,一台奥拓或桑塔纳在一线城市,连一个平方米都买不到。



在九十年代末,普通人要攒一辈子的钱,才有可能买得起一辆20万左右的车。



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很多人并不看好李云海造车这件事情。



有人在媒体公开发表文章,分析四海集团造车,还有人直言,说四海集团撑不过两年就会倒闭。



这些分析师、评论师,言之凿凿,分析得有鼻子有眼。



李云海对这些评论,嗤之以鼻,不屑一顾。



就算他不知道未来的事情,也不知道将来国内的汽车市场有多大,他也能根据现在的国内汽车销量,推算出整体行情是走高的。



那些所谓的分析师,也不知道是基于什么样的论调?得出这样的结论?



国产汽车肯定会崛起!



这是李云海的自信。



也是他对祖国发展的信心。



国产汽车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总得有人去开辟!



如果大家都不做汽车,那偌大的市场,就只能拱手让给合资车。



这是一场必争之战!



现在哪怕再亏损,李云海也会选择一战到底。



秋去冬来。



时间转眼间到了年底。



新世纪来临了!



寒冬也来临了。



四海集团的汽车,第四季度的全国销量表,摆到了李云海的案头。



李云海看着销量,陷入了沉思。



已经交付的15万辆汽车,只卖出去13万辆。



这意味着各地经销商手里,总共还有2万辆的存量。



两万辆汽车!



这个存量算得上很大。



当然了,如果分散到几百个城市,上千个经销商手里,平均下来,每个经销商手里的存量并不多。



特别是有些大经销商,本身订购的数量就很多,他们做的是大单,可能再接一个政府采购单,就能卖出去几十辆,甚至上百辆。



四海集团的其他人,对这个销量很满意了。



一家新开的车企,一个新的车型,第一年就能卖出去13万辆,已经是了不起的战绩。



要知道,这一年当中,其实只销售了半年时间而已!



李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(1/2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