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《天下安康》 第四十四章 岌岌可危
有的时候,经验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,反而会随着精力状态的衰弱,逐渐减少甚至消失。



尤其是当一个人多年不打仗而再次穿上戎装时,从前的他即使是军神,也未必可以重现昔日的辉煌。



典型的便是于禁、哥舒翰、高骈、刘挺等人。



窦抗不是军神,也没有什么辉煌。



所以自大业四年便被罢官的窦抗,其实,也不怎么会打仗。至少,他不如经验稚嫩却天赋惊人的李世民。



窦抗此次北上,带来的军队分作三部。一部是长孙顺德指挥的骑官军,另一部是李叔良指挥的长安禁军,两部加起来有两万人马。还有一支是由其子窦衍、堂弟窦琮、窦袭、侄孙窦德明四人指挥的关中世家私兵,大约有一万人左右。



这三万人马,再加上李世民留下的近两万人,窦抗也算实力强劲。



而且柴绍是小字辈,窦轨也平安返回豳州,窦抗对于军队的把控也是很强的。



但这仗从一开始便显示,有些人条件再好,未必打的好。



豳州十万火急,窦抗也急着增援豳州,但还没出长安城便出了乱子。窦抗征集的关中私兵来自各家。



这些人本就心思各异,并无为李唐效命的志气。突然要上战场,别提有多少麻烦。



一众人拖拖拉拉,又是要赏赐,又是要军械,又是粮食不足,又是马匹短缺。反正这些人知道李渊兵力不足,直把李渊当成冤大头,往死里宰。



李渊费尽心思从世家大族手中抠出来的一点东西,全填了这群豺狼。而且这些人,身份不同,组成不同,编制也混乱。相互之间,各不买账,窦抗光是理顺这群人,都花费了不少的功夫。



等到窦抗对各部完成集结整编,渡过渭水,薛仁杲已经占领了泾州城。



泾州之战,对于唐军是个很好的机会。



当初李唐兵败浅水原,然后紧接着薛举病逝,薛仁杲即位,引兵回撤,第二次泾州之战,再次打响。



当时若唐军抓住薛举病逝的机会,再援泾州,未必不能破敌。



至少也能保住泾州。



但窦抗等人在长安吓折腾,白白消耗了十多日,终于将泾州给他们争取的时间消耗干净。



泾州守将是骠骑将军刘感。



本来泾州驻军是王长谐的天纪军,但王长谐跟着李建成在潼关,就没来过泾州。



所以泾州一直为刘感驻防。



刘感官虽不高,但却打退过西秦数次攻击。



这次西秦围城,薛举也是屡攻不胜,才冒险西进的。



泾州作为新附之地,兵少,粮食也少。西秦军连续围城多日,泾州城中的粮食也消耗一空。



为了鼓励士气,刘感把自己的战马杀了分给将士们,自己没有吃一点肉,只用煮马骨的汤拌了木屑吃。因此城中虽然困厄,但士气很高,几次濒临陷落,都起死回生。



薛仁杲打了几天,始终难以破城,心中有些焦急。



薛举死后,尸体放在军中,现在天气炎热,薛举的尸体都臭了,薛仁杲能不急。



眼看难以破城,薛仁杲扬言粮尽,就要撤退。



薛仁杲其实真的粮食要尽了。关西本就穷苦,根本支撑不起数万大军连续的征伐。



为了使计策像真的一样,薛仁杲主动撤退,还派人前往泾州,诈作高墌城守将,向刘感投降。



刘感信以为真。



薛仁杲的粮食,其实在唐军这里就是明数,所以刘感对此并不怀疑。



为了夺回高墌城,刘感着急忙慌地赶到城下。高墌城内言:“贼人已走,可翻墙而进。”



刘感见不让自己走正门,有些怀疑,便下令部下在外烧毁高墌城门。城上之人,果然倒水救火。



刘感知道城中守军是诈降,立刻令部下先回师,他直率军队在后面断后。



不一会儿,城上点燃三座烽火,很快薛仁杲的军队从南原大批涌下来,与刘感军在百里细川交战。



刘感兵少不敌,被薛仁杲所俘虏,泾州城也为西秦军趁机攻下。



若是援军能早日到达,泾州当不至于此。



可惜窦抗迟迟不到,等他赶到豳州,薛仁杲也率军赶到豳州。



秦唐的主战场又拉回了泾州。



为了打击唐军士气,薛仁杲让人将刘感带到阵前劝降,并令刘感对城中唐军高呼“援军已败,徒守孤城,何益也!宜早出降,以全家室。”



刘感假许之,等到了城下,便大声喊道“逆贼饥饿,亡在朝夕!唐王率数十万众,四面俱集,城中勿忧,各宜自勉,以全忠节!”



薛仁杲很恼火,令人在城旁把刘感活埋到膝盖,并骑在马上,用箭射刘感。一直到死,刘感声音愈来愈高、态度愈来愈愤怒,令人激荡。



刘感身死,窦抗吃了一个下马威。



可窦抗是这种吃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(1/2)
  • 加入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