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哥德巴赫从开始提出到现在,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,殆素数就是素因子个数不多的正整数。现设n是偶数,虽然不能证明n是两个素数之和,但足以证明它能够写成两个殆素数的和,即n=a+b,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都不太多,譬如说素因子个数不超过10。用“a+b”来表示如下命题: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为a+b,其中a和b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和b。显然,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写成1+1。在这一方向上的进展都是用所谓的筛法得到的。”
陈凡点着头。
素数对于陈凡来说太陌生了,物理的图纸给的是实验步骤,如何操作,如何变化,是可以的。
但是素数梗概图纸只是给了思路,并没有真正的证明过程。
李东林继续说道:“你问我,确定我可以教的了你?”
“你和我认识的一个人很像。”
“谁?”
“周董,虽然在创意上,没有任何的灵性,可是只要是基础的东西,他全都可以快速的掌握。”
哈哈哈。
李东林说道:“这话一共两人说过,一个是你,另外一个是我当年的数学老师,他说我,一辈子和学术无缘,因为我数学天赋很差劲,只能教人基础的东西,说白了,数学有的,我要会,数学没有的,我从不碰,我最多只是省略了你翻书的时间。”
“那就足够了老师。”
“这个老师叫的舒坦,来,我和你说。”
““a+b”问题的推进
1920年,挪威的布琅证明了“9+9”。
1924年,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“7+7”。
1932年,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“6+6”。
1937年,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“5+7”,“4+9”,“3+15”和“2+366”。
1938年,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“5+5”。
1940年,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“4+4”。
1956年,华夏的王元证明了“3+4”。稍后证明了“3+3”和“2+3”。
1948年,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“1+c”,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。
1962年,华夏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“1+5”,华夏的王元证明了“1+4”。
1965年,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,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“1+3”。
1966年,华夏的陈景润证明4.7了“1+2”
本子上,老人把这些国家的人还有个人给罗列了之后,指着人员说道:“你发现什么有趣的没?”
“我们从六二年开始尝试了哥德巴赫猜想?”
“真聪明,六二年尝试另外的说法也叫国际数学竞赛,和当年的女排是差不多的意思,还有一个点,我想你应该看得懂吧。”
“明明是一个证明问题,为何在没有得到准确的证明答案的时候,还能得到无数个小证明,对吧。”
“是的,果然,教你,省心很多,看来这群人让我教你,是希望我可以休息休息,不那么劳累,所以呀,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也被人称呼是,最有趣的猜想,也是最不像数学的猜想。”
“老师,意思就是我的证明过程,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可,需要被这些数字的方法认可,然后再可以真的算成功。”
“换个思维,你要先完成以上的十一个证明,然后再去证明1+1的问题。”
我尼玛的。
陈凡直接把白纸给撕碎了、。
“我选择装死。”
哈哈哈哈。
“你先睡吧,等睡醒再说。”
时间很长,几个小时。
等陈凡睁开眼睛,老人递给了陈凡十一张纸。
正反面都写的东西。
“给,这是这十一个证明的过程,我自己琢磨的新的办法,你看看。”
陈凡看着这些,又看了看老师,说道:“老师,你想拿什么奖,你说。”
ps:求支持,谢谢大家了。求追读.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