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特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正文 第四十三章 掌眼
“可算来了,里面坐。”



“不忙,先看看东西。”



俩人进了屋,老马还挺心急,眨巴着小眯缝眼到处踅摸。



“这个,下午刚拿回来。”



许非把两张圆凳一推。



这是典型的清代圆凳,也叫圆杌,是一种杌和墩相结合的凳子。五条腿足,呈弯曲状,面是海棠面(绽开的花瓣状),上面本来有图案,早已经掉了。



抹头(边棱靠上的地方)完好,大边(边棱)也很圆润,没有花牙(边棱靠下的一圈装饰),底足是圆足,围着一圈脚帐(连接凳子腿,起稳固作用的杆,叫帐)。



色泽深红,深红中还夹着深褐,纹理斜而交错,瞧着油汪汪的,像抹了一层蜡,非常有质感。



马卫都摆弄了一会,问:“多少钱收的?”



“一对二十,在信托商店。”



“行,没走眼!”



他挑了根大拇指,道:“是真东西,具体朝代我看不出来,反正应该是清中期,那会圆凳最多。你这是老红木的,我见着的一般都是圆面,这是海棠面,品相还这么好,不错。”



红木是个统称,包括5属8类,29个品种。所谓老红木,就是指酸枝木。



马卫都看完了凳子,一时心痒,“还有别的么?”



“最近天天上街,倒收了几件小玩意。”



许非打开一个柜子,摸出三件东西,请对方掌眼。



第一件像只小葫芦,三四厘米长,一口大,一口小,却是个白铜烟嘴。



老马上道也没几年,懂的有限,何况古董门类太多,不可能完全精通。他掂了掂,道:“这东西我不熟,以清末民国居多,价值不高,多少钱收的?”



“买菜白送的。”



“哦,那还凑合。”



跟着第二件,是个铜镇纸。



长约六厘米,形态是一头伏地休息的牛。牛是江南的水牛,牛首高昂,口衔灵芝如意,身下有底座,纹路精巧,栩栩如生。



“这个倒不错。”



马卫都点点头,道:“古代文人都喜欢镇纸,既实用又能把玩,这叫清赏。你这个年头挺久的,外面鎏金都脱了,不过应该是精铜,样式也巧,没事把着玩吧。”



接着是第三件,他目光一搭,小眼睛就眨巴了两下,随即恢复正常。



这是件竹雕笔筒,高约十五厘米,口较大,包浆脱落严重,底部有几道细细的裂纹。图案是一个男子,袒胸露乳坐在地上,光着脚板,手里拿着鞋。



旁侧有提款,写着“之羽”。



“哪儿收的?”



“前几天上街,见一农民摆摊,说是祖上传下来的,花了我三块钱。”



许非拿着笔筒,虚心请教,“之羽是哪位先贤?”



“我知道的,就清中期有个竹刻师,叫王之羽。但他很早就归隐了,作品非常少,我见过几个,都是民国仿品。”



老马暗暗观察他的表情,继续道:“你这个也差不多,但我不敢确定。要不这样,我在文物商店认识个老先生,对竹刻很有研究,你要是有空,明儿过去瞧瞧?”



“呃……”



许非思量了片刻,笑道:“改天吧,反正不着急。”



马卫都见他没接茬,也当自己完全没说过,在小屋里转了转,道:“现在的人都奔着冰箱彩电去,玩古董的少,瞧你这意思,以前学过?”



“看过点杂书,略知皮毛。像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,元青花、唐三彩、明清家具什么的,就知道有这回事,细究就不懂了,还得跟您学习。”



“哎,我也是初窥门径,一起进步,一起进步。”老马笑道。



如今已是九月末,《红楼梦》剧组出发,奔赴黄山太平湖拍摄第一场戏。



许非回归小四合院,没干别的,天天往外跑。清早起来先奔早市,有农民来卖菜卖货,经常顺带着家里的老物件。



然后就是信托商店,四九城的信托商店几乎转遍了,隔几天就去看看,有没有新货。其实他想进文物商店,但文物商店不对外出售,只有个内销部。



八十年代啊,收古董最特么爽了!



不怕买着假货,还没有古董市场呢,谁造假啊?就算有,也是古人仿前人,民国仿古人。但那也是古董,三瓜俩枣的价钱,买了不亏。



老马难得碰着同道中人,越聊越有兴致,不知不觉夜深了,索性到外面找了家小馆子。



个体户开的,味道尚可,许非还要了瓶酒,华灯牌特曲,厂家非常有名——牛栏山。



俩人吃吃喝喝,都有点微醺,许非便道:“今儿请您来,除了给我掌掌眼,还有个事儿想问问。



您是编辑,能挺熟悉的,就是现在办一本杂志,得过什么手续?”



“办杂志?”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(1/2)
  • 加入收藏